首页> 中文学位 >金融深化与发展对中国国际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1978-2008年中国数据
【6h】

金融深化与发展对中国国际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1978-2008年中国数据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金融发展理论

1.3 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国内外研究成果评述

1.3.1 国外的研究情况

1.3.2 国内近年的研究情况

1.4 本文研究思路

1.5 本文创新和不足

第2章 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机理

2.1 金融发展促进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

2.1.1 金融的储蓄转化促进

2.1.2 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的影响

2.1.3 金融发展对要素禀赋的优化

2.1.4 金融制度的差异性

2.1.5 金融结构的差异性

2.2 中国金融发展促进国际贸易的现实途径

2.2.1 金融政策

2.2.2 金融体系革新

2.2.3 外汇管理与利率市场化

第3章 中国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

3.1 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的传统指标体系

3.2 对中国金融发展的度量

3.3 中国特色的国际贸易进程

3.4 实证的方法与步骤

3.4.1 实证步骤

3.4.2 方法与原理体系

第4章 宏观样本的因果方向性检验

4.1 指标选择

4.2 平稳性检验

4.3 Granger检验及分析

4.3.11978年至2008年

4.3.21994年至2008年

4.4 Gewek分解检验及分析

第5章 分行业实证

5.1 分行业的数据样本

5.2 分行业样本的因果检验

5.3 以机械及运输设备行业出口的向量自回归分析

5.3.1 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5.3.2 VAR最优滞后期的选定

5.3.3 协整分析

5.3.4 国内银行信贷与机械运输设备出口的分析

5.4 对其他出口行业的归纳

第6章 分地区实证

6.1 分地区的数据样本及因果检验

6.1.11978年至1993年

6.1.21994年至2008年

6.21978年至1993年代表性地区的回归分析

6.31994年至2008年信贷规模的个体固定效应实证

6.3.1 各地信贷规模对出口的影响

6.3.2 各地信贷规模对进口及进出口总额的影响

6.41994年至2008年信贷转化率的个体固定效应实证

6.4.1 固定效应模型参数估计的总体系数

6.4.2 自发系数及小结

第7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7.1 实证结论

7.2 政策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展开▼

摘要

国际贸易作为支撑一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其运行本身又受到经济发展中诸多因素的改善和冲击。国内外相关研究中越来越充分长度的样本和有效的数据表明,在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关于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的解释之外,有必要进一步讨论金融发展因素对于国际贸易的外在影响。近几十年的金融发展理论认为,金融位于一国经济的核心地位愈发明显,其渗透对实体经济各子领域的影响愈发显著。以实证检验的方式可以很好度量金融的发展状况,以及反映与国际贸易的互动效应。此外,分析具体国别下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影响,不仅可促使一国避免因金融发展滞后抑制了国际贸易优势的发挥,还为制定更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金融政策提供了度量依据。
   本文旨在以梳理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相关理论为基础,采用1978年至2008年年度中国的样本进行若干的实证分析,度量该理论在中国数据下的现实状况。在国外经过五六十年的金融发展理论的完善过程,是一个不断将理论施用于多国别样本的方法论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使用新模型方法证实理论的应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学者已认可金融发展理论,并在其作用与经济体的若干基本理论上达成了共识。在新的时期,随着内生经济学模型的大量引入以及发展中国家数据样本的补充,金融发展理论的发展应用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从以往利用多个国家数据进行横向比较研究,转向当前只对具体一国数据特别是市场经济刚达到初步稳定的中国进行实证分析,是有一定难度的,也是很有价值的。要坚持与合理转化金融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还要度量一国金融、经济环境下的数据的非计量差异,才可较贴切地反映真实状况。
   限于我国各金融数据与指标的可获得性,以及选取研究模型的可靠性,本文从中国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间的因果效应、中国金融发展对各具体出口行业的影响差异、中国金融发展对各地区出口贸易的影响三个具体方面展开分析讨论。结果表明:在统计学意义上,中国的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增长具有双向因果效应;中国宏观的金融发展程度以及中国银行信贷中介,都对出口贸易具有差异性的促进影响,符合金融发展理论的一般观点;但中国金融市场方面的指标与国际贸易增长的相关性低,被排除在实证分析的主要部分之外,表明中国的金融体系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着结构与功能的失衡。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