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战创伤致MODS模型中细胞因子的变化及血液净化的应用
【6h】

战创伤致MODS模型中细胞因子的变化及血液净化的应用

代理获取

目录

论文说明:英文缩略表

声明

前 言

第一部分战创伤致MODS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细胞因子的变化

材料和方法

结 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血液净化对战创伤致MODS模型主要器官功能及细胞因子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 果

讨 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本课题小结

综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危重病中的作用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利用失血性休克、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内毒素复合因素,模拟战创伤特点建立猪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实验模型,分析血中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探讨早期实施连续性血液净化(CBP)对战创伤致MODS主要器官功能及细胞因子的影响。 方法:16只健康雄性猪,随机分为CBP组(n=6)和MODS组(n=10)。MODS组动物予放血总血容量的30~45%,维持2小时后开始液体复苏,复苏完毕后1小时予大肠杆菌内毒素(E.coli O<,55>B<,5>)按100ug/kg在4-6小时内自外周静脉持续泵入,模拟战创伤特点建立MODS动物模型;CBP组于内毒素注射1小时后开始CBP治疗,采用高通量血液滤过(HVHF)模式,治疗16~18小时;连续动态监测及器官功能支持,7天后处死存活动物。观察各时间点的外周血细胞计数、动脉血气及主要器官功能参数的变化,以ELISA法检测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的浓度,并观察MODS发生率和死亡率及主要器官病理学改变,分析VEGF与主要器官功能参数及炎症介质等变化趋势的相关性,比较存活与死亡动物的血清VEGF浓度,并比较CBP组与MODS组主要器官功能、血清细胞因子的水平及两组的死亡率。 结果:模型成功率70%,注射内毒素1小时后TNFα、IL-6、IL-10均显著升高,病理学改变主要以非特异炎症改变为主。MODS死亡率达71.4%,发生3个器官功能障碍的有4例,发生4个或以上器官功能障碍的有3例,肺和胃肠衰竭的发生次数最多,而心脏衰竭及凝血功能障碍死亡率最高;在休克期及再灌注期血清VEGF水平升高,内毒素打击后明显降低,血清VEGF水平的变化趋势与AST、ALT、TBIL、Cr有负性相关,与外周血Plt变化趋势呈正性相关,与TNFα、IL-6、(TNFα+IL-6)/IL-10比值的变化趋势亦有相关性,存活组血清VEGF水平高于死亡组;CBP组氧合指数高于MODS组,外周血AST、ALT、Cr明显低于MODS组,但两组外周血小板计数、血清TBIL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BP组血清TNFα、IL-6、IL-10水平均在CBP治疗3~7小时左右下降明显,之后逐渐升高接近于MODS组;CBP组治疗后血清VEGF水平高于MODS组;CBP组死亡率为16.7%,显著低于MODS组(71.4%)。 结论:利用复合因素打击,可以模拟战创伤特点建立MODS动物模型,MODS时出现促炎/抗炎失衡,过度炎症反应可抑制VEGF的表达,血清VEGF水平与主要器官功能参数变化趋势有相关性,在MODS的发展中可能具有防御机制;早期CBP干预治疗能有效改善主要脏器功能,降低血中炎症介质水平,减弱炎症反应,可利于VEGF的表达,降低MODS的死亡率。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