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动态因果模型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大脑皮层网络研究
【6h】

基于动态因果模型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大脑皮层网络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一章 绪 论

1.1 精神分裂症研究背景

1.2 脑电的发展状况以及发展趋势

1.3脑电逆问题

1.4 复杂网络理论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1.6 论文的结构

第二章 脑网络分析理论

2.1 脑网络

2.2 功能连接和效应连接的构建

2.3 网络参数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精神分裂症病人皮层动态因果网络构建

3.1 实验数据

3.2 网络节点的定义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精神分裂症病人大脑皮层网络机制分析

4.1 基于DCM大脑皮层网络结果

4.2 讨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取得的成果

展开▼

摘要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精神类认知障碍疾病,目前病症的起因尚且不明多发病于青少年时期,对整个家庭和社会都造成了巨大负担,因此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机制异常显得意义重大。目前研究者基于脑电(Electroencephalogram,EEG)构建大脑网络应用十分广泛,主要采用的方法有相干、互信息、格兰杰因果、定向传递函数等,然而这些方法都是数学驱动方法,没有考虑到生理因素,动态因果模型(dynamic causal model,DCM)是一种基于生理模型发展的因果分析方法。我们采用3D源重建将头表的EEG反演到皮层大脑激活区域以此确定网络的节点,并结合DCM来构建大脑皮层网络。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
  我们采用经典视觉oddball实验,得到两种条件下(病人靶刺激,正常人靶刺激)的EEG,然后基于3D源重建将头表电极信号反演得到皮层的大脑激活区域,并结合相关基于功能磁共振的视觉P300文献大脑激活区域,确定了8个皮层节点的位置:枕叶双侧、顶下小叶双侧、前扣带回双侧、以及背外侧前额叶(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的双侧,这些节点与相关视觉注意文献中激活的区域是大体一致的,枕叶是负责视觉信号的输入编码,顶下小叶具有负责视觉空间加工以及编码筛选、运动感觉等功能。前扣带回有监督冲突、调节冲突等作用。DLPFC具有注意控制、执行、抑制运动、定势转移等作用。基于得到的皮层8个位置作为网络节点,并根据一些视觉相关的先验知识来构建节点之间可能的有效连接。在此基础上假设出6种可能存在的网络连接模型,通过贝叶斯因子的相互比较得到2种条件(病人靶刺激、正常人靶刺激)下的最优的大脑皮层网络模型。对于这两种模型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行了分析,此外还分别做了这2种条件下的T检验。结果显示在靶刺激条件下,精神分裂病人相较于正常人在背外侧前额叶、顶下小叶、以及前扣带区域存在异常情况。且有相关研究表明在这些区域中精神分裂病人也存在着异常,这些脑区中都存在白质、灰质减少的情况。此外精神分裂病人在背外侧前额叶、顶下小叶以及前扣带回之间的有效连接也存在明显差异,相关文献也指出精神分裂病人在额顶通路出现明显异常。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病人的顶下小叶与DLPFC之间的直接连接出现异常,此外精神分裂病人前扣带回到顶下小叶的失连导致在顶下小叶与DLPFC形成代偿连接。这些研究发现对于精神分裂的病理机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