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频域动态因果建模的首发精神分裂症的有效连接及精神分裂症患者透明隔间腔形态学研究
【6h】

基于频域动态因果建模的首发精神分裂症的有效连接及精神分裂症患者透明隔间腔形态学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目录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1. 精神分裂症

2. 神经影像学概述及在精神分裂症中的应用

实验一 基于频域动态因果建模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有效连接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基于磁共振成像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透明隔间腔的形态学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实验一基于频域动态因果建模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有效连接研究
  目的: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Z)患者ACC、DLPFC、MPFC、海马等在结构和功能方面的改变可能是SZ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然而,他们之间的有效连接并不清楚。本研究是基于功能磁共振(fMRI)探究首发SZ患者上述脑区之间神经环路的特点。
  方法:选取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患者49例和健康对照50例。所有受试者进行静息态fMRI数据采集。我们应用频域动态因果建模(spectral DCM)方法来探究双侧ACC、DLPFC、MPFC、海马之间的连接情况。采用贝叶斯参数平均(BPA)方法进行统计推断。
  结果:发现两组人群ACC均存在有效连接,健康对照组ACC存在的广泛的连接,首发SZ组ACC连接减少。基于贝叶斯参数平均(BPA)方法发现首发SZ患者ACC-PFC-海马有效连接增加, ACC相关的其它连接和海马-DLPFC-MPFC连接降低。
  结论:频域DCM方法发现首发SZ患者ACC有效连接异常,这种ACC功能障碍进一步表明SZ的发病机制涉及认知与情感相关脑区的连接异常。
  实验二基于磁共振成像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透明隔腔的形态学研究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Z)患者与健康对照组透明隔间腔(cavum septum pellucidum,CSP)的出现率及其形态学特点。
  方法:109例SZ患者和人口学特征匹配的109例健康对照接受头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扫描,采用三维磁化准备快速梯度回波(magnetization prepared rapid gradient echo imaging,MPRAGE)序列获取T1结构像,运用影像学MRIcro分析软件对SZ组、健康对照组总CSP、小CSP(冠状面CSP最大长度<6 mm)和大CSP(最大长度≥6 mm)有无进行统计,计算各自出现率;并对其最大长度进行测量,比较两组间差异。
  结果: SZ组和健康对照组总CSP出现率(分别为60.3%,40.3%)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Z组大CSP出现率(11.9%)高于健康对照组(2.0%)(P<0.05);然而,两组小CSP出现率(分别为34.6%,38.5%)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SP长度与PANSS(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积分无相关性。
  结论:小CSP在SZ患者与健康对照组中CSP的出现率无统计学差异,可能为一种正常的解剖变异。大CSP在SZ患者中出现率高于正常人群,可能是SZ患者边缘系统神经环路发育异常的一种表现,这种异常可被看作是SZ神经发育病因学说的依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