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成都及绵阳两地青少年近视患病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6h】

成都及绵阳两地青少年近视患病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调查地区

2.1.2 调查对象及抽样方法

2.1.3 调查设计

2.2 方法

2.2.1 问卷调查

2.2.2视力检查

2.2.3 眼位检查

2.2.4 眼部检查

2.2.5 屈光度检查

2.2.6 眼球生物测量

2.2.7 统计分析

2.2.8 诊断标准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结果

3.1.1 基本情况

3.1.2 学生确诊近视及初始戴镜情况

3.1.3 近视学生戴镜情况分析

3.2 学生眼位检查及眼前节检查情况

3.3 近视患病率状况

3.3.1 按不同学习阶段分析

3.3.2 按性别分析

3.3.3 按城区和农村学校分析

3.3.4 按不同学校类型分析

3.4 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3.4.1 父母近视

3.4.2 每天是否近距离用眼及时间

3.4.3 每周是否看电视及时间

3.4.4每周是否玩电脑及时间

3.4.5每天是否户外活动及时间

3.4.6 每周是否上家教或辅导班及时间

3.5 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讨论

4.1一般情况分析

4.2 确诊近视与初始戴镜年龄分析

4.3.1 不同学习阶段分析

4.3.2 性别分析

4.3.3 学校类型及城区和农村学校分析

4.4 近视危险因素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全文小结

5.2 后续工作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攻硕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近视目前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公共健康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研究报道,目前大概已有14亿左右人口患近视,预计到2020年将增长到25亿。我国青少年近视的患病率逐年上升,据分析,目前我国青少年近视患病率占38.37%。青少年近视,尤其是高度近视(屈光度≦-6.00D),到了成年以后非常容易出现眼部并发症,包括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黄斑病变及玻璃体、脉络膜病变等,这些都是严重影响近视患者的视觉质量及生活质量甚至导致近视患者致盲的原因。近视发生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其发病机制尚未阐明,故虽然目前在近视防控方面已研究出数种方法,但其预防及控制近视的效果不确切,因此目前对于近视的干预关键在于控制近视发生的危险因素。因此,有必要掌握青少年近视的患病率,探索影响青少年近视的相关因素,进一步探讨近视干预对策,从而降低青少年近视患病率。 目的:了解成都及绵阳两地(成绵两地)6-18岁青少年近视患病率及相关影响因素情况,探讨四川省青少年近视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为我省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方法:采用横断面的调查设计,于2017年10月-2018年5月分层整群抽取四川省成绵两地小学、初中、高中按重点、普通学校共4071人。眼部检查包括视力、外眼、眼位、眼前节、屈光度等,同时对学生进行了用眼习惯的问卷调查。使用EPidata软件建立好电子数据库,录入所有的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21.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成绵两地实际受检学生3857人,应答率为94.73%。被调查学生平均年龄为11.86±3.43岁。其中包括男生2026名(52.5%),女生1831名(47.4%)。2827名(73.3%)学生参与睫状肌麻痹后验光。 1.成绵两地所有受检学生近视患病率为61.2%。小学、初中、高中学生近视率分别为36.0%、81.0%、92.8%,高度近视率分别为0.2%、4.5%,1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男生、女生近视率分别为59.6%、63.0%,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近视率分别为3.6%、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点、普通学校近视率分别为64.3%、54.4%,差异有统计意义(P<0.001)。 2.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近视与性别、年龄、父母近视、近距离用眼、看电视、玩电脑、上辅导班及户外活动相关;高度近视与性别、年龄、父母近视、玩电脑相关。 结论:中国成绵两地青少年视力低下主要原因是近视,其跟性别、年龄、父母近视、近距离用眼、看电视、玩电脑、上辅导班及户外活动相关。高度近视与性别、年龄、父母近视、玩电脑相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