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黄帝内经》之邪气理论
【6h】

论《黄帝内经》之邪气理论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引言

1.邪气的概念

1.1释义

1.2邪气概念的历史沿革和存在的问题

2.《黄帝内经》的邪气理论

2.1《黄帝内经》之“邪”与“邪气”

2.2《黄帝内经》中与邪气相关的概念

2.3邪气的来源

2.4邪气的类别

2.5邪气作用于人体

2.6《黄帝内经》中邪气与正气的关系

2.7邪气、正气、病因、致病因素的相互关系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1:《黄帝内经》“邪气”相关原文整理

参考文献:

附件2:中医邪气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附件3:课题查新报告

展开▼

摘要

目的:系统整理《黄帝内经》的邪气理论,为研究《黄帝内经》的相关学术思想提供参考,也为中医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采用文献学研究和理论探讨方法,对《黄帝内经》中有关邪气的理论进行较为系统的整理研究。
  结果:《黄帝内经》的邪气理论较为系统而全面。
  1、《黄帝内经》中有大量和邪气有关的学术概念,如虚邪、正邪、奇邪、故邪、淫邪、阴邪、阳邪、僻邪和邪僻等等,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
  2、《黄帝内经》定义的邪气来源于天,是天的不正之气,即异常的天气。
  3、在《黄帝内经》中,邪气有单一邪气和复合邪气两大类。
  4、关于邪气之入,《黄帝内经》强调人体正气不足是邪气入侵的前提条件。在入侵的时间上,四时各有易感之邪气,但是在“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时之和”的所谓“三虚”之时邪气更容易伤人致病。由于邪气由外而袭,所以首先入侵的部位是肌表皮毛。
  5、当邪气侵入人体后,它可能会停留在机体局部为害,也可能会藏而不显,而更多的情况是在体内传化。
  6、如果人体正气不虚,而邪气又很轻浅,则有时邪气可以自去,不治而自愈。如果邪气不能自去,就需要治而愈之。在《黄帝内经》中强调对邪气的治疗应该是祛邪而不是杀邪,要予邪以出路,选择最近的途径,在最佳的时机及早地祛邪外出。但同时应避其锐气,当邪气过于强盛之时,要待病势稍衰之后再图祛邪。此外,祛邪之时要注意分寸,避免药物伤正。在对孕妇等特殊人群祛邪时应大胆而谨慎。
  7、《黄帝内经》总结了邪气缠绵难愈、邪气不可治、疾病治而不愈等情况。《黄帝内经》中还论述了“正气”与“邪气”的关系问题,提出“正气”和“邪气”既有对立斗争的关系,也有互化关系和相合关系等。
  结论:
  1、《黄帝内经》中的“邪气”是指“天之不正之气”,即源于天的异常气候,包括风、寒、暑、湿、燥、火等异常气候。“邪气”并不包含疠气、外伤、虫兽伤、寄生虫、七情内伤、饮食失宜、痰饮、瘀血、结石等其他致病因素,所以“邪气”不能泛指各种致病因素。《黄帝内经》中的“邪”为“不正”之意,凡是“不正”皆被称之为“邪”。在《黄帝内经》中“邪”的概念范畴比“邪气”要大许多,虽然《黄帝内经》中有时“邪气”也被简称为“邪”,但“邪气”只是“邪”的概念中专指异常天气的那部分致病因素,而“邪”不但能泛指各种致病因素,还能表示所有“不正”之意。显然,“邪气”和“邪”不能等同,更不能混称,它们是从属关系,“邪气”属于“邪”的一部分,而“邪”有时并不是指异常气候的“邪气”。
  2、《黄帝内经》中有大量与邪气有关的概念(如虚邪、正邪、奇邪、故邪、淫邪、阴邪、阳邪、僻邪和邪僻等),并总结出了它们不同的性质和特点。《黄帝内经》对邪气的来源、邪气的划分、邪气侵入人体、邪气在体内的留藏传化、邪气排出人体等都有较为完整而全面的论述,形成了较为系统的邪气理论,对后世的病因病机和治疗等等学说的建立和发展都有重大影响。
  3、《黄帝内经》中的“正气”与“邪气”有自然层次的概念与人体层次的概念之分。不但自然层次概念的“正气”与“邪气”可以相互转化,而且人体层次概念的“正气”与“邪气”也并非只有对立斗争,它们还可能相互结合。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