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黄帝内经》之邪气理论
【6h】

论《黄帝内经》之邪气理论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刘锋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引言

1.邪气的概念

1.1释义

1.1.1“邪”的释义

1.1.2“邪气”的释义

1.2邪气概念的历史沿革和存在的问题

1.2.1邪气概念的历史沿革

1.2.2邪气理论存在的问题

2.《黄帝内经》的邪气理论

2.1《黄帝内经》之“邪”与“邪气”

2.1.1《黄帝内经》之“邪”

2.1.2《黄帝内经》之“邪气”

2.2《黄帝内经》中与邪气相关的概念

2.2.1虚邪

2.2.2正邪

2.2.3奇邪

2.2.4故邪

2.2.5淫邪

2.2.6阴邪

2.2.7阳邪

2.2.8僻邪和邪僻

2.2.9伏邪

2.3邪气的来源

2.4邪气的类别

2.4.1单一邪气

2.4.2复合邪气

2.5邪气作用于人体

2.5.1邪气之入

2.5.2邪气之留藏传化

2.5.3邪气之出

2.6《黄帝内经》中邪气与正气的关系

2.6.1自然层次的正气与邪气

2.6.2人体层次的正气与邪气

2.6.3《黄帝内经》之邪气与正气可以互化

2.6.4正气邪气并非不两立

2.7邪气、正气、病因、致病因素的相互关系

2.7.1正气可以是致病因素,可能成为病因

2.7.2邪气不能泛指一切致病因素,也不一定是病因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1:《黄帝内经》“邪气”相关原文整理

附件2:中医邪气研究概况

附件3:课题查新报告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声明

展开▼

摘要

目的:系统整理《黄帝内经》的邪气理论,为研究《黄帝内经》的相关学术思想提供参考,也为中医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采用文献学研究和理论探讨方法,对《黄帝内经》中有关邪气的理论进行较为系统的整理研究。
  结果:《黄帝内经》的邪气理论较为系统而全面。1、《黄帝内经》中有大量和邪气有关的学术概念,如虚邪、正邪、奇邪、故邪、淫邪、阴邪、阳邪、僻邪和邪僻等等,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2、《黄帝内经》定义的邪气来源于天,是天的不正之气,即异常的天气。3、在《黄帝内经》中,邪气有单一邪气和复合邪气两大类。4、关于邪气之入,《黄帝内经》强调人体正气不足是邪气入侵的前提条件。在入侵的时间上,四时各有易感之邪气,但是在“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时之和”的所谓“三虚”之时邪气更容易伤人致病。由于邪气由外而袭,所以首先入侵的部位是肌表皮毛。5、当邪气侵入人体后,它可能会停留在机体局部为害,也可能会藏而不显,而更多的情况是在体内传化。6、如果人体正气不虚,而邪气又很轻浅,则有时邪气可以自去,不治而自愈。如果邪气不能自去,就需要治而愈之。在《黄帝内经》中强调对邪气的治疗应该是祛邪而不是杀邪,要予邪以出路,选择最近的途径,在最佳的时机及早地祛邪外出。但同时应避其锐气,当邪气过于强盛之时,要待病势稍衰之后再图祛邪。此外,祛邪之时要注意分寸,避免药物伤正。在对孕妇等特殊人群祛邪时应大胆而谨慎。7、《黄帝内经》总结了邪气缠绵难愈、邪气不可治、疾病治而不愈等情况。《黄帝内经》中还论述了“正气”与“邪气”的关系问题,提出“正气”和“邪气”既有对立斗争的关系,也有互化关系和相合关系等。
  结论:1、《黄帝内经》中的“邪气”是指“天之不正之气”,即源于天的异常气候,包括风、寒、暑、湿、燥、火等异常气候。“邪气”并不包含疠气、外伤、虫兽伤、寄生虫、七情内伤、饮食失宜、痰饮、瘀血、结石等其他致病因素,所以“邪气”不能泛指各种致病因素。《黄帝内经》中的“邪”为“不正”之意,凡是“不正”皆被称之为“邪”。在《黄帝内经》中“邪”的概念范畴比“邪气”要大许多,虽然《黄帝内经》中有时“邪气”也被简称为“邪”,但“邪气”只是“邪”的概念中专指异常天气的那部分致病因素,而“邪”不但能泛指各种致病因素,还能表示所有“不正”之意。显然,“邪气”和“邪”不能等同,更不能混称,它们是从属关系,“邪气”属于“邪”的一部分,而“邪”有时并不是指异常气候的“邪气”。2、《黄帝内经》中有大量与邪气有关的概念(如虚邪、正邪、奇邪、故邪、淫邪、阴邪、阳邪、僻邪和邪僻等),并总结出了它们不同的性质和特点。《黄帝内经》对邪气的来源、邪气的划分、邪气侵入人体、邪气在体内的留藏传化、邪气排出人体等都有较为完整而全面的论述,形成了较为系统的邪气理论,对后世的病因病机和治疗等等学说的建立和发展都有重大影响。3、《黄帝内经》中的“正气”与“邪气”有自然层次的概念与人体层次的概念之分。不但自然层次概念的“正气”与“邪气”可以相互转化,而且人体层次概念的“正气”与“邪气”也并非只有对立斗争,它们还可能相互结合。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