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针刺少阳经特定穴对偏头痛急性发作期的临床评价研究
【6h】

针刺少阳经特定穴对偏头痛急性发作期的临床评价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缩略词表

引言

试验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1.2 偏头痛急性发作期患者的选择

2 研究方法

2.1 试验流程

2.2 样本量估算

2.3 随机方法

2.4 对照

2.5 治疗方案

2.6 观察指标

2.7 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基线分析结果

3.2 治疗结果

讨论

4.1 偏头痛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

4.2 传统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4.3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4.4 针灸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

4.5 针剌治疗偏头痛的机理探讨

4.6 关于本试验设计的选择

4.7 关于本试验结果的讨论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综述

对针刺治疗偏头痛临床试验方案设计的评述

附录二:临床研究流程图

附录三:头痛日记

附录四:计算机随机分组号

附录五: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声明

展开▼

摘要

目的:
  本研究以典型的少阳经病证偏头痛为载体,通过规范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借鉴循证医学和临床流行病学的原则与方法,评价针刺少阳经特定穴、非经非穴及电针非经非穴对偏头痛急性期患者的即时镇痛效应,观察针刺经穴与非经非穴对偏头痛急性发作期的效应差异,以及毫针针刺及电针对偏头痛急性发作期的疗效是否依赖经穴自身的特异性。
  方法:
  本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偏头痛急性发作期患者,通过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分入3个组,即A组为治疗组(针刺少阳经特定穴组)、B组为对照1组(针刺非经非穴组)和C组为对照2组(电针非经非穴组)。3组患者均在偏头痛急性发作期接受针刺治疗1次,治疗时间均为30min。疗效评价的主要指标为每组疗效起效应答者比例,即每组接受针刺治疗2小时后头痛程度缓解50%的人数比。次要指标包括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疼痛强度分级、头痛伴随症状计分、24h头痛缓解及复发情况等。
  结果:
  (1)基线各指标(如基本临床资料、VAS评分、头痛强度等级、伴随症状积分等)3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满足基线资料的均衡性。
  (2)针刺治疗2小时后,3组偏头痛患者疗效起效应答者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针刺少阳经特定穴组,在治疗2小时后头痛程度缓解50%的人数比,优于其他两个非经非穴组。
  (3)治疗后3组患者的VAS分值均降低,其中在治疗后1小时3组偏头痛患者的VAS得分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电针非经非穴组VAS得分高于其他两组。在VAS改善值方面,针刺治疗1小时后,电针非经非穴组VAS改善值低于其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4)治疗后3组患者的疼痛强度等级在各观察点,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5)治疗后3组患者的头痛伴随症状计分均降低,但四个观察点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基线相比,治疗后三组患者头痛伴随症状计分改善值均有上升趋势。在观察点治疗后1小时,针刺少阳经特定穴组,头痛伴随症状计分改善值优于两个非经非穴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6)在针刺得气麻感的评分上,针刺非经非穴组低于其他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针刺得气酸、痛、胀感的评分上,3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7)治疗后患者24h头痛缓解与复发情况,3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8)治疗后患者在对针刺疗效评价3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1)研究初步表明针刺少阳经特定穴组,较两个非经非穴组能更好缓解头痛强度,改善头痛伴随症状。
  (2)电针非经非穴组临床疗效不优于针刺非经非穴组,未能呈现出与针刺少阳经特定穴组相应的镇痛效应,初步表明电针的镇痛效应可能在于经穴自身的特异性。
  (3)本研究初步证实了针刺少阳经特定穴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期是安全有效的,在临床上适用于偏头痛急性期患者。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