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从水通道蛋白亚型(AQPs)的定性定量表达研究湿困脾胃证的水液代谢机制
【6h】

从水通道蛋白亚型(AQPs)的定性定量表达研究湿困脾胃证的水液代谢机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1.引言

2.湿困脾胃证的理论研究

2.1.祖国医学对湿困脾胃证的认识

2.1.1.湿困脾胃证的证候特点

2.1.2.湿困脾胃证的治疗

2.2.湿困脾胃证的研究现状

2.2.1.脾胃免疫和消化吸收功能的研究

2.2.2.脾胃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的研究

2.2.3.脾胃形态结构的研究

3.湿困脾胃证的实验研究

3.1.实验材料

3.1.1.实验药物

3.1.2.实验动物

3.1.3.主要实验试剂

3.1.4.主要实验仪器

3.2.实验方法

3.2.1.造模分组及给药

3.2.2.模型评价与样本纳入标准

3.2.3.胃肠组织取材

3.2.4.胃肠水通道蛋白分布测定

3.2.5.胃肠水通道蛋白含量测定

3.3.统计方法

3.4.实验结果

3.4.1.一般情况

3.4.2.胃肠水通道蛋白的定性表达

3.4.3.胃肠水通道蛋白的定量表达

3.4.4.AQP0在同一部位定性定量表达的关系

3.5.讨论

3.5.1.动物模型符合湿困脾胃的证候病机特点

3.5.2.AQPs的切入紧扣了湿困脾胃的病理反应机制

3.5.3.平胃散的选用契合了湿困脾胃的病理反应机制

3.5.4.AQP0与湿困脾胃证的相关性分析

3.5.5.AQP1与湿困脾胃证的相关性分析

3.5.6.AQP2与湿困脾胃证的相关性分析

3.5.7.AQP3与湿困脾胃证的相关性分析

4.结论

5.问题与展望

5.1.问题

5.2.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声明

展开▼

摘要

目的:
  梳理湿困脾胃证的理论认识,研究湿困脾胃证水通道蛋白亚型(AQPs)的定性定量表达特征,部分揭示湿困脾胃证在水液代谢方面的病理机制,为湿困脾胃证的客观化研究提供新思路,为临床辨证湿困脾胃证提供可供选用的检测指标。
  方法:
  1.通过文献研究,梳理湿困脾胃证的证候特点与治疗用药规律。
  2.通过对内外两大致湿因素的联合应用(久居湿地外湿过盛;饮食不节、情志不遂湿浊内生),建立以SD大鼠为实验对象的湿困脾胃证候模型。
  3.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HC)检测AQPs在消化道相关解剖部位的分布及表达情况,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胃肠组织AQPs的含量。
  结果:
  1.湿困脾胃证以外湿过盛或脾伤生湿为主要病因;以脾胃二脏为主要病位;在病性上具有以湿为主,易兼它邪,可热化寒化的特点;在病势上具有与体质与邪正力量对比相关,多缠绵难愈的特点;在证候上,以脾虚湿盛之像为主要表现,其发病有一定的时空倾向性;在治法上针对脾虚湿盛的主要病机,药味多健脾祛湿之属。
  2.AQP0、1、2、3均主要在胃肠组织的黏膜层表达,外膜处可有疑似表达,黏膜下层和肌层几无表达。
  3.AQP0、1、2、3在胃肠道的分布有差异:AQP0主要在胃贲门和胃体中间表达,且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有下调的趋势;AQP1主要在胃体中间和结肠表达,且AQP1在胃贲门、空肠、直肠的表达,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有上调的趋势,在胃中有下调的趋势;AQP2主要在胃贲门、胃体中间和直肠表达,且AQP2在胃贲门的表达,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有上调的趋势,在胃中、空肠、结肠、直肠有下调的趋势;AQP3主要在胃贲门、胃体中间表达,且AQP3在胃贲门、胃中、空肠的表达,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有上调的趋势。
  4.结肠AQP0的含量,模型组、平胃散组、空白给药组、自然恢复组数值均较空白组降低且存在显著的组间差异(P<0.01)。
  5.胃中AQP1的含量,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数值略降、平胃散组数值上升,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给药组数值上升,存在组间差异(P<0.05)、自然恢复组数值降低,存在显著的组间差异(P<0.01)。
  6.结肠AQP2的含量,模型组、平胃散组、空白给药组、自然恢复组数值均较空白组降低且存在显著组间差异(P<0.01)。
  7.空肠AQP3的含量,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平胃散组、空白给药组均较空白组升高且存在显著组间差异(P<0.01),自然恢复组数值升高,存在组间差异(P<0.05)。
  结论:
  1.动物造模符合湿困脾胃证的病机特点,是值得借鉴的动物模型制备方法。
  2.确证了AQP0、1、2、3均主要在胃肠道黏膜层表达,胃肠道黏膜对水液的吸收和代谢发挥着重要作用。
  3.AQP0、AQP1、AQP2可能是湿困脾胃气机阻滞、水湿内停的分子机制之一。
  4.AQP1、AQP2可能是平胃散发挥燥湿和胃、行气导滞治疗效应的分子机制之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