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fMRI的不同疗法干预高血压相关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的实验研究
【6h】

基于fMRI的不同疗法干预高血压相关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的实验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对照表

目录

引言

1.VD的发病率高,患病人数多

2.结合高危因素是研究VD的新思路

3.目前存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4.功能磁共振成像为研究疗效的评价提供客观佐证

5.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6.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实验研究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检测指标

4.数据统计分析

5.实验结果分析

6.小结

第二部分 讨论

1.祖国医学对VD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VD的认识

3.高血压与VD的关系探讨

4.高血压相关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的建立方法探讨

5.治疗选穴依据

6. 针刺治疗高血压相关血管性痴呆的探讨

7.中药穴位敷贴治疗高血压相关血管性痴呆的探讨

8.BOLD-fMRI在高血压相关血管性痴呆中的运用

9.小结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综述: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研究与治疗现状

附录二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声明

附录四 图片

展开▼

摘要

目的:探讨电针、穴位敷贴两种疗法对高血压相关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血压、认知功能及脑功能活动的不同影响,为临床治疗血管性痴呆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方法:采用高盐饮食诱导法和改良2-血管阻断法(2-VO)对Wistar大鼠制备动物模型。采用鼠尾动脉血压测量仪和Morris水迷宫筛选出符合高血压相关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敷贴组,分别予以电针治疗和穴位敷贴治疗,于治疗前、中、后对三组大鼠予以鼠尾动脉血压测量,Morris水迷宫测定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并于治疗后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脑比率低频振幅(fractional 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fALFF)算法分析不同分组大鼠脑区低频振幅的差异影响?
  结果:
  1.血压
  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和穴位敷贴组大鼠在治疗后血压有明显降低(P<0.05),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对大鼠血压的影响越发显著;血压值受时间因素的影响,不同时点上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值在不同分组和时间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即时间因素的作用随分组的不同而有差异。
  2.学习记忆能力
  定位航行试验显示:与模型组大鼠相比,电针治疗后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敷贴治疗后,大鼠逃避潜伏期与模型组相比,变化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空间探索试验显示:与模型组大鼠相比,电针治疗后大鼠跨越原平台次数明显增多,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穴位敷贴治疗后,大鼠跨越平台次数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3.功能影像
  电针治疗后,大鼠脑区ALFF值在海马CA1-CA3区、运动皮层、扣带回增高,在杏仁核、后顶叶区域减低;穴位敷贴治疗后,大鼠脑区ALFF值在胼胝体、扣带回、外嗅区皮质、嗅周皮质区域增高,在第二躯体感觉皮质降低。
  结论:1.电针、穴位敷贴治疗均能有效降低高血压相关血管性痴呆大鼠的血压,且降压效果随疗程的延长更加显著?
  2.经过一疗程治疗,电针组大鼠在行为学测试中的学习记忆能力与模型组对比有明显提高,但穴位敷贴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未见明显提升?
  3.电针治疗后,高血压相关血管性痴呆大鼠在与认知功能密切相关的多个脑区如边缘系统、后顶叶、额叶皮质等出现低频振幅改变;穴位敷贴治疗后,模型大鼠出现多个脑区的低频振幅改变,主要集中在与认知功能有关的嗅区、胼胝体等。
  4.不同方法治疗后,大鼠在不同脑区的ALFF有差异,功能影像对于评价不同疗法对脑功能的影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