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拟黑多刺蚁与蟋蟀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
【6h】

拟黑多刺蚁与蟋蟀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1.1 虫类药化学成分研究概况

1.2 拟黑多刺蚁的研究概况

1.3 蟋蟀的研究概况

1.4 研究内容及目的

第二章 拟黑多刺蚁化学成分研究

2.1 实验部分

2.2 新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2.3 已知化合物的理化性质与波谱数据

2.4 讨论

第三章 蟋蟀化学成分研究

3.1 实验部分

3.2 新化合物的鉴定

3.3 已知化合物的理化性质与波谱数据

3.4 讨论

第四章 拟黑多刺蚁中化合物的药理研究

4.1 ROCK1 与 ROCK2

4.2 神经干细胞

4.3 T-和B-淋巴细胞

4.4 TNF-α

4.5 纤维连接蛋白、Ⅳ型胶原蛋白、白细胞介素-6

4.6 Jak3激酶

4.7 讨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文献综述:虫类药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现状

附件6: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示例)

声明

展开▼

摘要

目的:
  1,研究虫类药拟黑多刺蚁(Polyrhachis dives)及蟋蟀(G. Testaceus)中的化学成分。
  2,对分离出的单体化合物进行药理活性评价,寻找具有成药性前景的小分子化合物。
  方法:
  1,采用硅胶、凝胶、RP-18、MCI等柱层析,硅胶薄层层析以及HPLC半制备及制备柱层析等手段,对虫类药拟黑多刺蚁及蟋蟀进行提取分离和纯化,再通过核磁共振光谱、紫外光谱、质谱以及x-射线单晶衍射等方法对纯化出的化合物进行鉴定。
  2,通过细胞实验,以半抑制浓度(IC50)为指标,考察拟黑多刺蚁中的化合物对神经干细胞、T和B-淋巴细胞的增殖以及细胞因子TNF-α、纤维连接蛋白、Ⅳ型胶原蛋白、白细胞介素-6和Jak3激酶的产生的抑制作用,并以此来评价这些化合物在调节神经系统、抗糖尿病肾病、抗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方面的药效。
  结果:
  1,从虫类药拟黑多刺蚁及蟋蟀中,共分离鉴定出81个单体化合物,其中有21个新化合物。
  2,拟黑多刺蚁中鉴定出46个化合物,含11个新化合物及3个新天然产物,鉴定出的化合物包括多巴胺类、生物碱类、核苷碱基类、氨基酸类、环二肽类以及简单的酚类等化合物。新化合物主要为多巴胺单体衍生物、罕见多巴胺二聚体以及生物碱类等成分。
  3,蟋蟀中鉴定出35个化合物,含7个新化合物,鉴定出的化合物包括多巴胺类、生物碱类、核苷碱基类、环二肽类、链状二肽以及简单的酚类等化合物。新化合物主要为多巴胺单体衍生物以及生物碱类等成分。
  4,从拟黑多刺蚁中分离出的化合物在很多方面具有较好的活性。其中化合物1a,1b,2a以及18能有效的抑制ROCK1的产生,化合物1a,1b,2a,16,18,42及43能有效的抑制ROCK2的产生,化合物1a,1b,2a,2b,3,5和6能促进NSCs增殖而化合物4抑制NSCs的增殖;化合物1a,2a,4,9,10对T-淋巴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化合物1a,2a,3,9,10,28,29,34对细胞产生TNF-α具有抑制作用;化合物9,21,29和32对纤维连接蛋白、Ⅳ型胶原蛋白、白细胞介素-6的产生具有有效的抑制作用;并且化合物31对Jak3激酶同样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结论:
  1,虫类药拟黑多刺蚁及蟋蟀中主要小分子化合物的类型一致、结构相似。鉴定的分子主要有多巴胺类、简单生物碱类、核苷碱基类、氨基酸、环二肽及简单的酚类成分和脂肪酸类成分,其中含N化合物占有90%以上。
  2,虫类药拟黑多刺蚁及蟋蟀中含有较多的外消旋性的手性分子,并且虫类对这些外消旋性的手性分子并没有独特的选择性。
  3,虫类药拟黑多刺蚁中的多数化合物在ROCK1、ROCK2、NSCs、T和B淋巴细胞、TNF-α、TNF-β及纤维连接蛋白、Ⅳ型胶原蛋白、白细胞介素-6等方面具有较好的活性,并且与多数植物性成分相比,拟黑多刺蚁中的化合物含量虽低,但活性却更好。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