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下丘脑疼痛信号分子在艾灸镇痛中的响应研究
【6h】

下丘脑疼痛信号分子在艾灸镇痛中的响应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实验材料

1.1实验动物

1.2主要实验仪器

1.3主要实验试剂及耗材

2实验方法

2.1动物筛选、分组

2.2 炎性疼痛模型建立

2.3干预措施

2.4小鼠痛阈评价

2.5取样方法

2.6 下丘脑参与艾灸镇痛的疼痛信号分子的 PCR Array筛选

2.7 参与艾灸镇痛的下丘脑疼痛相关基因的Q-PCR验证

2.8 统计分析

3实验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各组小鼠痛阈值结果比较

3.3 参与艾灸镇痛的下丘脑疼痛信号分子PCR Array筛选结果

3.4 PCR Array筛选显著差异表达基因的Q-PCR验证结果

1对艾灸镇痛的认识

2炎症痛模型的选择

3“足三里”穴位的选择依据

4艾灸对慢性炎性痛小鼠热痛阈的影响

5 Q-PCR对下丘脑中参与艾灸镇痛的显著差异表达基因的验证

6参与艾灸镇痛的下丘脑疼痛信号分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1:综述:下丘脑在针灸镇痛中的作用

附件2: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参研项目

声明

展开▼

摘要

目的:探索艾灸对慢性炎症性疼痛的镇痛效应及对下丘脑疼痛信号分子表达的影响。
  方法:选取雄性健康C57BL/6J小鼠(清洁级,6-8W,体重20±2g)48只为研究对象,筛选热痛阈值基线在13s-18s的小鼠,将其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模型+艾灸组(简称模灸组)。模型组和模灸组皆予以右后足底注射完全弗氏佐剂制备慢性炎症性疼痛模型。模灸组于小鼠造模后第4天开始进行艾灸干预治疗,选取右侧足三里穴,持续温和灸30min,其余各组以相同方式和强度进行抓取固定。分别于造模前、造模后第3天、艾灸前、艾灸后0min、30min、60min、90min、120min测定小鼠的热痛阈值。痛阈测定结束后立即取出小鼠下丘脑组织,运用PCR Array高通量分子筛选技术检测、Q-PCR技术验证参与艾灸镇痛的下丘脑疼痛信号分子的表达情况。
  结果:
  (1)热痛阈结果:
  组间比较:造模之前,分析比较三组小鼠的热痛阈基线值(Baseline),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造模之后,模型组与模灸组热痛阈值均显著下降;与空白组进行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模型组与模灸组相比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组内比较:模型组、模灸组热痛阈与自身造模前相比下降明显,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空白组、模型组热痛阈值在固定前与固定后0min、30min、60min、90min、120min相比均无差异(P>0.05)。模灸组在治疗结束后0min、30min、60min、90min、120min热痛阈值皆显著上升,各时间段痛阈值与造模后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其中在治疗结束后0min至60min呈现出最为显著的差异。
  (2)参与艾灸镇痛的下丘脑疼痛信号分子PCR Array筛选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下丘脑有7个疼痛相关基因发生显著差异表达,其中上调表达的疼痛相关基因包含4个,分别是CCL12、CCR2、IL-1α、TAC1基因。下调表达的基因有3个,分别是NTRK1、SCN10a、SLC6a2基因。与模型组比较,模灸组有13个疼痛信号分子发生显著差异表达,且都是下调表达的疼痛相关基因,分别是CCL12、CCR2、IL-1α、CD4、CX3CR1、EDNRA、IL-1β、IL6、PTGS2、TLR4、CNR1、SCN10a、TRPa1基因。
  (3)参与艾灸镇痛的下丘脑疼痛信号分子Q-PCR验证结果:
  与空白组相比较,模型组趋化因子CCL12与CCR2均上调;与模型组相比较,趋化因子CCL12与CCR2在模灸组皆下调。与PCR array结果变化趋势保持一致。
  结论:
  (1)艾灸足三里对慢性炎症性疼痛模型小鼠具有较好的镇痛作用;
  (2)下丘脑参与艾灸镇痛;
  (3)艾灸镇痛效应的发挥可能与下丘脑CCL12、CCR2、CX3CR1、IL-1α、IL-1β、PTGS2等参与疼痛反应调节的炎症因子基因表达水平相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