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不同灸温艾灸的镇痛效应及其DRG疼痛信号分子响应研究
【6h】

不同灸温艾灸的镇痛效应及其DRG疼痛信号分子响应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不同灸温艾灸对炎症性疼痛模型小鼠的镇痛效应研究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统计分析

4.研究结果

5.小结

第二部分 不同灸温艾灸对神经病理痛模型小鼠的镇痛效应研究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统计分析

4.研究结果

5.小结

第三部分 不同灸温艾灸对炎症痛模型小鼠DRG镇痛信号分子响应研究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统计分析

4.DRG疼痛相关基因的表达

5.小结

讨论

1.疼痛

2.艾灸镇痛

3.灸温与艾灸镇痛效应

4. “足三里”穴位的选择

5.动物疼痛模型的选择

6.疼痛测量方法的选择

7.不同灸温艾灸的镇痛效应

8. 不同灸温对DRG镇痛信号分子响应差异

全文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一 : 综述:灸温的认识与思考

附件二: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目的:
  明确不同灸温艾灸对慢性炎性痛及神经病理痛的镇痛效应;探究不同灸温引起的DRG疼痛信号分子响应。
  方法:
  将基础痛阈(热痛阈及机械痛阈)筛选后的健康成年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模型组(CFA、SNI),模型加37℃灸温组(CFA-moxi-37℃、SNI-moxi-37℃),模型加42℃灸温组(CFA-moxi-42℃、SNI-moxi-42℃),模型加47℃灸温组( CFA-moxi-47℃、SNI-moxi-47℃),模型加52℃灸温组(CFA-moxi-52℃、SNI-moxi-52℃)。用完全弗氏佐剂注射诱导形成炎症性疼痛模型;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法形成神经病理痛模型。各模灸组给予不同灸温艾灸30min,干预过程中均用无纸温度记录仪控制艾灸中穴位局部皮肤温度分别在(37±1)℃、(42±1)℃、(47±1)℃、(52±1)℃。用 PL-200热刺痛仪和37450动态足底触觉仪分别测定各组在造模前、造模后第四天(即艾灸干预前)、艾灸干预后0 min、30 min、60 min、90 min、120min共两小时内各时间点的热痛阈值及机械痛阈值。采用PCR Array技术检测炎症痛小鼠背根神经节(DRG)疼痛信号通路中84种相关信号分子的表达。统计分析:数据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处理,并用GraphPad Prism6.0绘制数据图。
  结果:
  1、不同灸温艾灸对慢性炎性痛的镇痛效应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造模后以及其他各时间点的痛阈值均显著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所有四个艾灸干预组在灸后0min、30min、60min、90min痛阈值均升高(P<0.05),其中以灸后30min最明显,以后逐渐下降(除CFA-moxi-52℃组),CFA-moxi-37℃、CFA-moxi-42℃组到120min下降至艾灸治疗前水平;四个干预温度中,温度越高,热痛阈值越高,即52℃>47℃>42℃>37℃。虽然从趋势上来看,CFA-moxi-42℃组优于CFA-moxi-37℃组,但二者之间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其他三个温度组相比,即使灸后120min, CFA-moxi-52℃组热痛阈值仍较高(P<0.05)。
  2.不同灸温艾灸对神经病理痛的镇痛效应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造模后以及其他各时间点的痛阈值均显著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所有四个艾灸干预组在灸后各个时间点痛阈值均升高(P<0.05),其中以灸后90min最明显,灸后120min有所下降,但仍高于治疗前水平(P<0.05);灸后90min、120min,SNI-moxi-52℃组和SNI-moxi-47℃组镇痛效应优于SNI-moxi-42℃组及SNI-moxi-37℃组(P<0.05),但两个高温组、两个低温组之间无差异(P>0.05)。
  3.不同灸温对炎症痛小鼠DRG疼痛信号通路中84种相关信号分子的表达
  与37℃灸组相比,42℃灸组有43个基因变化明显,其中表达上调有35个,如Scn10a、Cd4、Oprd1、P2ry1、Oprk1,下调有8个,如Cck、Cckbr、Grm1、Grm5、Ptgs2;47℃灸组有18个基因变化明显,其中表达上调有8个,如Scn10a、Tlr4、Tlr2、Oprm1、Pla2g1b,下调有10个,如Cck、Grm1、Tacr1、Cx3cr1、Pnoc;52℃灸组有57个基因变化明显,其中表达上调为Pla2g1b,下调有56个,如Comt、Cx3cr1、Ptger4、Cck、Ptges。
  结论:
  1.艾灸对炎症性疼痛及神经病理痛均有显著的镇痛效应。
  2.对于不同的疼痛疾病模型,艾灸起效的峰期不同,温度—镇痛效应作用特点也不同:炎症性疼痛:灸后30min即出现峰值且呈现出温度依赖模式;神经病理痛:灸后90min出现峰值而温度依赖模式特征不明显。
  3.不同的灸温影响了不同疼痛信号分子的表达,共同信号分子基因表达水平不尽相同。灸温越高,下调响应的疼痛信号分子越多。其中,Cck、Grm5和Pdyn基因可能是参与不同灸温介导不同灸效的关键分子。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