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查干凹陷苏红图组二段油气成藏机理研究
【6h】

查干凹陷苏红图组二段油气成藏机理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油气成藏机理研究现状

1.2.2 查干凹陷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及取得主要成果

1.4.1 完成工作量

1.4.2 取得的主要成果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背景

2.2 构造单元划分及其特征

2.3 构造沉积演化

2.4 地层发育特征

2.4.1 上古生界

2.4.2 中生界

2.4.3 新生界

第3章 油气成藏地质条件

3.1 烃源岩特征

3.1.1 烃源岩厚度与分布

3.1.2 有机质丰度

3.1.3 有机质类型

3.1.4 有机质成熟度

3.2 储集层特征

3.2.1 储层岩石学特征

3.2.2 储集性能

3.3 盖层

3.4 生储盖组合

3.5 圈闭类型与分布

第4章 烃源岩地化特征与油源对比

4.1 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4.1.1 烃源岩正构烷烃特征

4.1.2 类异戊二烯烷烃特征

4.1.3 烃源岩甾萜烷特征

4.2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

4.2.1 原油地化特征

4.2.2 油源对比

第5章 油气成藏机理研究及其主控因素

5.1 油藏基本特征

5.1.1 毛1块油藏

5.1.2 毛4块油藏

5.1.3 吉6块油藏

5.1.4 火山岩油藏

5.2 输导体系与油气运移

5.2.1 断裂发育及断裂体系特征

5.2.2 砂体特征

5.2.3 不整合分布特征

5.2.4 油气运移效应

5.2.5 油气运移方式

5.3 烃源岩热演化及生排烃史

5.3.1 烃源岩埋藏史与热演化史

5.3.2 烃源岩生排烃特征

5.4 油气成藏时期分析

5.4.1 地质综合法

5.4.2 包裹体特征及成藏期分析

5.5 油气成藏模式与控制因素

5.5.1 成藏模式

5.5.2 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展开▼

摘要

本文在分析和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地质、地球化学以及地球物理等资料,以油气成藏理论为指导,对查干凹陷苏红图组二段油气藏的油气成藏条件、烃源岩与原油地化特征及油源对比、输导体系及油气运移,油气成藏时间及期次、成藏模式、主控因素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表明:查干凹陷主要发育苏红图组一段、巴音戈壁组二段以及巴音戈壁组一段三套烃源岩,整体上,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类型属过渡型,有机质成熟度较高;通过对烃源岩、原油地化特征及油源对比分析,明确了烃源岩沉积时处于还原—弱还原沉积环境,苏红图组二段油气主要来自其下伏的苏红图组一段与巴音戈壁组二段烃源岩;对输导体系及油气运移的研究认为,查干凹陷苏红图组二段油气成藏主要发生垂向运移和侧向运移两种运移方式,其中垂向运移以断层为主要通道,侧向运移以连通砂体和不整合面为主要运移通道;利用BasinMod软件对单井埋藏史和生烃史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苏红图组沉积末期、银根组沉积时期是研究区最主要的生排烃时期,其中巴音戈壁组二段烃源岩的生排烃量最大,对研究区油气成藏最为重要,结合盐水包裹体分析,苏红图组二段油气成藏主要发生两期油气充注,第一期发生在苏红图组沉积末期至银根组沉积中期,该期油气充注规模大,是最主要的油气充注期,第二期充注发生在乌兰苏海组沉积时期,主要为苏红图组一段烃源岩供油;综合分析建立了查干凹陷苏红图组二段下生上储式的成藏模式,认为苏红图组二段油气藏的形成主要受有效烃源岩、输导体系、构造以及封盖保存条件等因素的控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