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从高速铁路看技术的社会控制
【6h】

从高速铁路看技术的社会控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第2章 技术社会控制概述

2.1 技术社会控制的概念

2.1.1 技术的定义与本质

2.1.2 技术社会控制的定义

2.2 技术社会控制的特点及功能

2.2.1 特点

2.2.2 功能

2.3 技术失控的根源

2.4 技术社会控制的必要性

2.4.1 技术对社会经济产生影响

2.4.2 技术对自然生态产生影响

第3章 技术社会控制体系

3.1 技术社会控制的主体

3.1.1 技术共同体

3.1.2 技术管理者

3.1.3 公众

3.2 技术社会控制的手段

3.2.1 法律手段

3.2.2 行政手段

3.2.3 舆论手段

3.2.4 教育手段

3.3 技术社会控制的过程

3.3.1 决策阶段

3.3.2 实施阶段

3.3.3 监控阶段

3.3.4 反馈阶段

第4章 国内外高速铁路的发展历程

4.1 高速铁路的定义

4.2 国外高速铁路发展历程

4.3 国内高速铁路发展历程

4.3.1 发展背景

4.3.2 发展概况

第5章 高速铁路快速发展对我国的影响

5.1 积极影响

5.1.1 提供强大的运输力

5.1.2 缩短出行时间

5.1.3 促进城市间经济发展

5.1.4 减少能源消耗

5.2 负面效应

5.2.1 影响人身安全

5.2.2 影响身心健康

5.2.3 影响生态环境

5.2.4 使区域经济更加复杂

5.2.5 冲击其他客运行业

5.3 负面效应引发的伦理审视

第6章 我国高速铁路发展的社会控制

6.1 我国高速铁路社会控制的现存问题

6.1.1 控制主体行为不规范

6.1.2 控制手段不到位

6.1.3 控制过程不严谨

6.2 完善高速铁路发展的社会控制措施

6.2.1 发展要以人为本

6.2.2 贯彻落实安全发展理念

6.2.3 健全规章制度

6.2.4 协调政治、经济与社会利益的关系

6.2.5 重视环境保护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展开▼

摘要

二十世纪是人类有史以来技术空前辉煌的时代,也是技术变革引发社会剧烈变化的时代,原子弹的爆炸,核电站的建立,航天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展现着技术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巨大推动力,人们在尽情享受这些成果的同时,也无时无刻不在承受着技术带来的负面效应,这使得对技术进行社会控制显得更加迫切和必要。
  高速铁路这项高新技术作为一门系统性很强的运营技术已有近五十年的发展历程,但到目前为止,人们对逐渐提升的速度控制技术仍然不能做到完全掌控,材料因素、环境因素、人文因素和科技体制等因素都会给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的硬件、软件设施构成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而我国高速铁路技术由于发展时间短,其中所存在的专业技术的疏漏以及各个技术专业之间的缜密性欠佳和协调性不周等问题仍不可避免。
  本文以高速铁路为例,对技术的社会控制展开讨论分析。文章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围绕技术社会控制的概述及体系进行论述。技术的社会控制,简言之,是指社会对技术活动进行规范的行为过程。它具有普遍性、统一性、阶级性、强制性、多重性、闭环性等特点。对技术进行社会控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秩序,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控制主体、控制手段及控制过程组成了技术社会控制体系。控制主体包括技术共同体、技术管理者与公众。通过法律手段、行政手段、舆论手段和教育手段对技术进行社会控制。在这个过程中有四个阶段,分别是决策阶段、实施阶段、监控阶段和反馈阶段。这一部分是本篇论文研究的基础。
  第二部分,论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即世界高速铁路的发展历程。高速铁路的定义是列车行车速度在200km/h以上的铁路。目前高速铁路在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在建或投入运营,在全世界尤其是中国发展非常迅猛。
  第三部分,高速铁路快速发展对我国的积极影响:提供便利的运输,缩短出行时间,促进城市间的经济发展以及减少能源消耗。但它的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对人身安全、身心健康、生态环境、区域经济、其他客运行业都有一定影响。通过分析高速铁路带来的负面效应,引发对其快速发展的伦理审视。
  第四部分,文章以我国高速铁路发展的社会控制现存问题为切入点,总结出目前社会控制主体行为不规范、控制手段不到位、控制过程不严谨等问题,针对政府、社会及个人的不同角度提出了完善高速铁路社会控制的措施,使它们在控制过程中联合运行,相互配合,相互补充,达到对技术进行有效社会控制的目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