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哥伦比亚亚诺斯(Llanos)盆地北部地区卡沃内拉(Carbonera)组沉积相与层序地层研究
【6h】

哥伦比亚亚诺斯(Llanos)盆地北部地区卡沃内拉(Carbonera)组沉积相与层序地层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来源及科学意义

1.2 前人研究现状及成果

1.2.1 盆地及地层层序特征

1.2.2 层序地层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生储盖特征

1.2.4 勘探开发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存在问题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及取得的主要认识

第2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2 研究区地质概况

2.3 盆地构造演化

2.3.1 三叠纪—侏罗纪同生裂谷演化阶段

2.3.2 白垩纪弧后沉陷阶段

2.3.3 古新世-早始新世西科迪勒拉增生早前陆盆地阶段

2.3.4 中始新世—早中新世前安第斯期前陆盆地

2.3.5 中中新世—现今安第斯期前陆盆地

第3章 沉积相研究

3.1 沉积相划分方案

3.2 沉积相特征

3.2.1 三角洲平原

3.2.2 三角洲前缘

3.2.3 前三角洲

3.2.4 陆棚

3.3 钻井沉积序列

第4章 层序地层特征

4.1 层序地层简介

4.2 钻井层序

4.2.1 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

4.2.2 三级层序及其体系域界面

4.3 层序界面的地震响应

4.3.1 时—深关系及层位标定

4.3.2 三级层序界面的地震响应特征

4.4 三级层序及其体系域特征

4.4.1 SQ1(E3c8-E3c7)

4.4.2 SQ2(E3c6-E3c5)

4.4.3 SQ3(N1c4-N1c3)

4.4.4 SQ4(N1c2-N1c1)

4.5 层序地层对比

4.5.1 南北向层序剖面对比

4.5.2 东西向层序剖面对比

第5章 地震相特征

5.1 地震相单元的划分

5.1.1 地震相单元命名

5.1.2 地震相参数的描述方法

5.2 沉积相的地震相特征

5.2.1 沉积相的地震响应特征

5.2.2 地震相和沉积相转换关系的确定

5.3 地震相剖面对比及地震相平面展布特征

5.3.1 以体系域为单元的地震相剖面对比

5.3.2 地震相平面图

第6章 层序演化及其控制因素

6.1 编图原则

6.2 沉积相平面展布

6.2.1 SQ1-TST(E3c8段)

6.2.2 SQ1-HST(E3c7段)

6.2.3 SQ2-TST(E3c6段)

6.2.4 SQ2-HST(E3c5段)

6.2.5 SQ3-TST(N1c4段)

6.2.6 SQ4-HST(N1c3段)

6.2.7 SQ4-TST(N1c2段)

6.2.8 SQ4-HST(N1c1段)

6.3 体系域沉积模式

6.4 层序演化及其主控因素

6.4.1 构造运动对层序发育的控制

6.4.2 海平面升降对层序演化的控制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展开▼

摘要

本文作者在哥伦比亚亚诺斯(Llanos)盆地沉积背景基础上,以详实的钻井和地震资料为基础,以构造学、沉积学、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等多种学科为指导,以landmark工作站和其他石油地质研究软件为工具对研究区内的卡沃内拉(Carbonera)组地层作精细刻画。
  充分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现有资料认为亚诺斯(Llanos)盆地自中生代以来经历了三叠纪—侏罗纪同生裂谷、白垩纪弧后沉陷、古新世-早始新世西科迪勒拉增生早前陆盆地、中始新世—中中新世前安第斯期前陆盆地及中中新世至今安第斯期前陆盆地5个演化阶段。
  根据P.R.Vail层序地层学理论,作者将亚诺斯(Llanos)盆中生界-新生界地层划分为1个巨层序(一级层序),5个超层序(二级层序),三级层序主要受控于全球海平面升降,层序界面多为侵蚀不整合。目的层段卡沃内拉(Carbonera)组沉积受控于中始新世—早中新世前安第斯期前陆挤压,为SSQ4层序内沉积层,通过钻井揭示和地震解释结果,识别出三角洲和陆棚两种沉积相。根据岩性岩相组合和测井识别标志划分出SQ1-SQ4四个三级层序。每个三级层序顶底界面为隆升不整合(卡沃内拉组顶界)或侵蚀不整合,每一层序内部根据最大海泛面(mfs)又可分出海侵体系域(TST)和高位体系域(HST),共8个体系域,研究区内由于暴露剥蚀缺失低位体系域(LST)。以体系域为单元编制了8张沉积相平面图。
  高位体系域发育三角洲平原亚相,在研究区的东面可见。海侵体系域海水迅速上升,研究区被海水广泛淹没,未识别出三角洲平原亚相。三角洲前缘沉积物是研究区内重要的储层体,在高位体系域内可见水下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间微相。卡沃内拉(Carbonera)组的水下分流河道岩性以中、细砂岩为主,泥质极少,单层砂体厚5m~10m,多为叠置的砂体,自然电位(SP)表现为低值箱形或齿化箱形—钟形;水下分流河道间沉积单套泥岩厚3m~5m,自然电位曲线(SP)表现为相对高值平直—微齿形,自然伽玛(GR)中—高值。在研究区的目的层段内,前三角洲亚相发育的总时限最长,无论是海侵体系域还是高位体系域内均有发育,并在高位体系域内分布面积最广。可进一步识别出以砂质沉积为主的席状砂和以泥质沉积为主的前三角洲泥2个微相。席状砂是夹于大套前三角洲泥微相泥岩中的薄层灰色粉、细砂岩,单层砂体厚度一般小于5m,自然电位(SP)表现为相对高值平直—微齿形中的指状低值,自然伽玛(GR)低值;前三角洲泥岩性以大套泥岩、粉砂质泥岩为主,单层厚10m~50m。自然电位(SP)表现为相对平直—微齿形高值,自然伽玛(GR)中—高值。陆棚相沉积水体较安静,主要发育在研究区的高位体系域。
  构造运动和海平面升降是亚诺斯(Llanos)盆地卡沃内拉(Carbonera)组三级层序及其内部体系域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
  构造运动对L(I)anos盆地研究区内SQ1~SQ4(卡沃内拉组)的控制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构造运动形成二级层序不整合界面,二是构造运动形成的古地貌对沉积的控制。构造运动形成的二级层序界面隆升不整合是由构造隆升和海平面下降两种因素叠加形成的层序不整合界面,界面上下地层的接触关系主要为平行不整合或微角度不整合。如LIanos盆地研究区缺失SSQ3,SSQ4直接覆于弧后盆地SSQ2之上,其间存在30Ma以上的沉积间断;构造运动形成的古地貌对沉积的控制表现在中始新世—中新世早盆地进入了前安第斯期前陆盆地发展阶段,西、中科迪勒拉碰撞造山阻隔了海水从西部太平洋侵入,海侵主要来自北部加勒比方向并沿科迪勒拉造山带山前顺走向发育。此时东科迪勒拉为水下隆起(没有提供物源),物源主要来自东部圭亚那地盾,亚诺斯(Llanos)盆地发育东源的曲流河(可能未保留)—曲流河三角洲—浅海沉积体系。
  不同体系域的沉积相发育明显不同,亚诺斯(Llanos)盆地研究区SSQ4(-)SQ1~SQ4海侵体系域发育陆棚—前三角洲泥质沉积,高位体系域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砂质沉积。所以,海平面升降控制了三级层序内部体系域演替,因而控制了体系域沉积相发育。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