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上扬子下寒武统黑色页岩地质特征与页岩气远景评价
【6h】

上扬子下寒武统黑色页岩地质特征与页岩气远景评价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页岩气勘探研究历史和现状

1.2.1 国外页岩气勘探研究历史和现状

1.2.2 国内页岩气勘探研究历史和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4 论文完成工作量及取得成果

1.4.1 论文完成工作量

1.4.2 论文取得成果

第2章 地层及沉积特征

2.1 区域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层及其特征

2.3 主要岩相类型及其特征

2.4 主要沉积相类型及其特征

2.5 典型剖面沉积特征分析

2.6 沉积演化分析

第3章 黑色页岩富集条件

3.1 古气候与古构造

3.2 海平面变化与古沉积环境

3.3 热水沉积

3.4 元素特征

3.4.1 微量元素特征

3.4.2 稀土元素特征

3.5 富集模式

第4章 黑色页岩储层参数特征

4.1 页岩有机碳含量(TOC)

4.2 热演化特征

4.3 矿物分析

4.4 微结构分析

4.4.1 页岩组分成岩蚀变过程

4.4.2 微储层纳米级孔隙

第5章 黑色页岩平面分布特征及有利区

5.1 黑色页岩平面分布特征

5.2 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5.3 页岩气远景区与有利区

5.3.1 页岩气远景区

5.3.2 页岩气有利区

第6章 页岩气重点区块远景评价

6.1 重点区块选取

6.2 遵义—凤岗区块评价

6.2.1 概况

6.2.2 综合研究

6.2.3 地形地貌

6.2.4 资源量估算

6.3 思南—石阡区块评价

6.3.1 概况

6.3.2 综合研究

6.3.3 地形地貌

6.3.4 资源量估算

6.4 沿河区块评价

6.4.1 概况

6.4.2 综合研究

6.4.3 地形地貌

6.4.4 资源量估算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展开▼

摘要

上扬子下寒武统筇竹寺组具有良好的生烃条件和勘探前景。本文基于野外剖面观测、室内薄片鉴定,以及扫描电镜等系统的研究测试,从沉积相、矿物成分特征等方面,对下寒武筇竹寺组黑色页岩进行了系统的对比研究,进行重点区块的划分。
  研究区历经原、古、新东特提斯三大构造沉积演化阶段,这些构造运动导致筇竹寺组高角度裂隙发育,并且加大了泥岩和页岩的储集空间,同时促进了页岩中吸附态天然气的解吸。
  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主要为陆棚环境,自下而上大致为深水陆棚向浅水陆棚过渡。横向上,岩性自北西向南东变化为磷块岩—硅质岩。中上部黑色页岩自北西向南东增厚;沉积相则由浅水陆棚向深水陆棚过渡。纵向上,岩性由下而上依次为磷块岩/硅质岩、黑色页岩、粉砂质页岩/碳酸盐岩质页岩和粉砂岩/碳酸盐岩。有利的沉积相带为深海盆地和深水陆棚环境。
  筇竹寺组黑色页岩段集中在该组的下部,特别是临近与灯影组接触的部位,所含有机质类型以Ⅰ型为主,有机质总体处于过成熟阶段(普遍Ro>2)。筇竹寺组黑色页岩段厚度多数占总厚度的30%,部分达40%,该套地层的有机质丰度高,多数在1.5~2.5%之间,有机质演化程度高,成熟度过高。从纵向上来看,有机碳有向上变小的趋势,TOC>2.0%主要集中在筇竹寺组底部35m;横向上,高有机碳主要分布在川南至鄂西渝东地区,向川中和川东南变低。据实测,下寒武统黑色页岩的密度2.54~2.66 m3/t。
  通过资料和数据的综合分析,划分出6个重点评价区块,其中下寒武筇竹寺组主要为遵义—凤岗区块、思南—石阡区块和沿河区块。并对下寒武筇竹寺组在各个区块的有效面积和资源量进行估算,对上扬子下寒武筇竹寺组页岩气进行了初步预测。

著录项

  • 作者

    郭龙;

  • 作者单位

    成都理工大学;

  • 授予单位 成都理工大学;
  • 学科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肖渊甫;
  • 年度 2014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TE122;
  • 关键词

    黑色页岩; 页岩气; 下寒武统; 地质特征; 远景评价;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