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赤水河大峡谷地区景观特征及旅游开发
【6h】

赤水河大峡谷地区景观特征及旅游开发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区界定及区位分析

1.1.1 研究区界定

1.1.2 区位分析

1.2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1 选题背景

1.2.2 选题依据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4.3 主要特色及创新点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国内外峡谷旅游研究现状

1.5.2 赤水河大峡谷研究现状

1.5.3 研究综述

第2章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峡谷

2.1.2 峡谷旅游

2.1.3 峡谷景观

2.2 峡谷特征

2.2.1 峡谷三绝

2.2.2 峡谷自然审美特征

2.2.3 峡谷人文审美特征

2.2.4 开封的地学史书

2.3 相关理论

2.3.1 自然地理学理论

2.3.2 区域旅游合作理论

2.3.3 峡谷植物景观美学

2.3.4 景观生态学理论

2.3.5 可持续旅游发展理论

第3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及成因分析

3.1 研究区地质概况

3.2 研究区构造特征

3.2.1 背斜

3.2.2 向斜

3.3 地层和岩石

3.4 研究区环境地质

3.5 主要地质景观资源形成原因

3.5.1 峡谷景观成因分析

3.5.2 褶曲景观成因分析

3.5.3 岩石景观成因分析

3.5.4 地质灾害地貌景观成因分析

第4章 赤水河大峡谷地区景观特征分析

4.1 景观资源的类型及分布

4.2 景观特征

4.2.1 地文景观

4.2.2 水体景观

4.2.3 生物景观

4.2.4 天象与气候景观

4.2.5 遗址遗迹

4.2.6 建筑与设施

4.2.7 民族文化

4.3 景观评价

4.3.1 定性评价

4.3.2 模糊综合定量评价

4.4 国内外典型峡谷景观对比分析

第5章 赤水河大峡谷地区旅游开发

5.1 国内外的开发成功经验及启示

5.1.1 国外的峡谷开发成功经验及启示

5.1.2 国内的峡谷开发成功经验及启示

5.1.3 国内外峡谷地区旅游开发经典案例比较分析

5.2 “T-E-M-S-P”五位一体开发模式

5.2.1 构建思路

5.2.2 构建模式

5.2.3 模式要素

5.2.4 模式适用范围

5.3 模式应用

5.3.1 科技支撑先行

5.3.2 生态保护优先

5.3.3 管理机制创新

5.3.4 安全保障体系

5.3.5 多元产品开发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展开▼

摘要

赤水河大峡谷地区位于川滇黔交界处,是以全国著名峡谷景观——“鸡鸣三省大峡谷”为主体的区域,是四川南下、云贵北上的交通枢纽地带,也是川滇黔三省交流的重要节点。研究区的旅游开发,是贯彻“全面深化区域合作,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发挥旅游业“扶贫”作用和区域协同效应的正确抉择。赤水河大峡谷地区地势独特,景观别具一格,文化多样,资源组合良好,是我国典型的峡谷型地区,开发潜力巨大。
  本文首先通过现场勘查和相关资料研究,论文从赤水河大峡谷地区地质环境入手,对研究区的区域地质背景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赤水河大峡谷地区主要地质景观资源的成因进行了剖析,并分析了区域环境地质状况,为研究区旅游开发所面临的环境与安全问题提供参考。其次,在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研究区的景观资源分类及特征,对景观资源做了定性、定量评价,并对国内外典型峡谷景观的特征及地学成因进行了对比分析,为研究区的旅游开发打下了基础。赤水河大峡谷区以自然景观为主体,包括地文景观、水体景观、气候气象景观和生物景观等4个大类,自然景观资源和红色文化、民族文化资源组合性好,分布广泛,共同构成研究区的景观资源体系。最后,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峡谷地区旅游开发的学习,在充分理解和借鉴国内外对于峡谷开发经验的基础之上,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结合现有赤水河大峡谷地区的景观特征及所处自然区域背景,提出赤水河大峡谷地区“T-E-M-S-P”五位一体的旅游开发模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