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龙门山中段侵入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
【6h】

龙门山中段侵入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历史及现状

1.2.1 研究区地质研究现状

1.2.2 彭灌杂岩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技术路线图

1.5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层

2.2 岩浆岩

2.2.1 侵入岩

2.2.2 火山岩

2.3 变质岩

2.4 研究区大地构造背景

第3章 侵入岩岩石学特征

3.1 侵入岩的分布及产状

3.1.1 橄榄岩-辉长岩

3.1.2 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

3.1.3 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

3.2 侵入岩的岩相学特征

3.2.2 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

3.2.3 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

第4章 锆石U-Pb年代学

4.1 锆石CL图像

4.2 SHRIMP测年

第5章 侵入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5.1.2 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

5.1.3 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

5.2 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2.2 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

5.2.3 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

6.1 形成时代

6.2 岩石成因与物质来源

6.3 构造环境

6.4 区域岩浆演化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展开▼

摘要

研究区位于扬子地块与松潘-甘孜地块之间的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中段,该地区地质构造发育、岩浆活动频繁。本文在广泛收集前人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对龙门山中段彭灌杂岩北部侵入岩进行剖面测制及路线调查,了解侵入岩的各种岩性及其组合、空间分布、岩石结构、构造及其与围岩之间的接触关系,系统地采集较多的样品进行岩矿鉴定、LA-ICP-MS锆石U-Pb测年和主微量元素分析,绘制了研究区岩浆岩空间分布图并对岩石矿物组成、侵入岩成岩年龄及地球化学性质进行分析,从而对该区域侵入岩岩石成因、物质来源和构造环境有了较为清晰的判断,获得以下认识:
  (1)根据岩性及矿物成分的差异,彭灌杂岩北部侵入岩划分为三种岩性:1.橄榄岩-辉长岩;2.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3.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
  (2)根据侵入岩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石英闪长岩成岩年龄788±40Ma,花岗闪长岩成岩年龄753±35Ma,是晋宁-澄江期岩浆活动的产物;结合前人的研究,龙门山中段侵入岩的形成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晋宁-澄江期,二、澄江期;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开始于新元古代早期,在新元古代中期达到巅峰,后期存在断断续续的岩浆活动。
  (3)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在岩浆成岩过程中以部分熔融为主,同时经历了分离结晶,花岗岩总体属钙碱性准铝质-微弱过铝质Ⅰ型长英质花岗岩,具有相似的主、微量元素特征和变化规律,具有相同的岩浆源或演化特征。
  (4)岩浆作用的发展演化与深部壳幔过程和板块构造密切相关,lg[w(CaO)/(w(K2O)+w(Na2O))]-w(SiO2)图解暗示岩浆形成于挤压环境向伸展环境转变的后造山期,Ta/Yb-Th/Yb图解表明花岗岩主体在活动大陆边缘范围靠近大洋岛弧一侧,显示花岗岩在成因上与大洋板块向扬子板块俯冲有关。
  (5)在晋宁-澄江期,水平构造运动开始,大洋板片俯冲到扬子地块,陆缘弧陆壳增厚,陆壳重融形成岩浆并与幔源岩浆混染,分离结晶,最终形成的大规模的由辉长岩(闪长岩)-英云闪长岩组成的典型的钙碱性奥长花岗岩系列,与此同时发生了拆沉作用,岩浆密度随铁、镁等元素的富集而增大被再循环进入地幔,少量的源区残留被携带至地表。该次板块汇聚运动,扬子大陆基本形成,是一次全球性Rodinia超大陆事件在研究区内的表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