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四化”协调发展水平评价研究
【6h】

我国“四化”协调发展水平评价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方法

1.2.2 技术路线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2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2.1 “四化”协调发展的相关理论

2.1.1 协同理论

2.1.2 产业链理论

2.2 国内外“四化”研究综述

2.2.1 国外“四化”相关研究

2.2.2 国内“四化”相关研究

2.2.3 研究评述

第3章 “四化”协调发展的现状及互动关系

3.1 “四化”协调发展的现状

3.1.1 农业现代化长期滞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

3.1.2 城镇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两者发展程度不相匹配

3.1.3 信息化发展水平不高,在其它“三化”中的应用不深

3.2 “四化”协调发展的互动关系

3.2.1 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3.2.2 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互动关系

3.2.3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互动关系

3.2.4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互动关系

3.2.5 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互动关系

3.2.6 信息化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第4章 “四化”协调发展水平评价体系与模型构建

4.1 “四化”协调发展水平评价体系

4.1.1 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

4.1.2 评价体系的系统架构

4.1.3 评价指标的含义

4.2 “四化”协调发展水平评价方法与模型

4.2.1 “四化”协调发展水平的评价方法

4.2.2 “四化”协调发展水平的模型构建

4.3 指标数据处理与权重确定

4.3.1 指标数据处理

4.3.2 指标权重确定

第5章 “四化”协调发展水平实证研究

5.1 “四化”各子系统发展水平分析

5.1.1 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

5.1.2 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

5.1.3 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5.1.4 信息化发展水平

5.2 “四化”协调水平、协调发展水平及综合发展水平分析

5.2.1 “四化”协调水平和协调发展水平比较分析

5.2.2 “四化”综合发展水平和协调发展水平关联分析

5.3 “四化”协调发展水平的区域性差异分析

5.3.1 第一类型地区-中级协调

5.3.2 第二类型地区-初级协调

5.3.3 第三类型地区-勉强协调

5.3.4 第四类型地区-濒临失调

5.3.5 第五类型地区-轻度失调

第6章 提升“四化”协调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

6.1 完善城乡服务体系和制度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6.2 科学制定工业和城镇发展规划,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6.3 加快推进工农结合的发展模式,促进工农协调发展

6.4 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化整合功能,深化在工农城乡中的普及应用

6.5 强化政策扶持和深化制度改革,推动城乡区域均衡发展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这一论述是国家在新时期、新阶段、立足当下、着眼长远,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的关键性战略部署,对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其协调发展既是“四化”之间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对于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到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信息化成长阶段,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阶段。在这个特殊发展阶段,一方面,我国“四化”发展的协调性有所增强,但按照协调发展的要求还存在明显的缺陷,“四化”之间协调性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我国“四化”已经具备了协调发展的基础条件,能够在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中形成新的发展合力。目前,关于我国各地区“四化”发展水平如何,“四化”之间协调状态如何等方面的研究较少,且大多都停留在理论或定性分析层面。基于此,为了明晰各地区“四化”协调发展状况,本文从定量的角度对全国31个省市的“四化”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研究,以期能够对各地区“四化”协调发展水平研究提供有益探索。 本文首先对“四化”协调发展的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为“四化”协调发展研究提供理论支撑,通过对国内外“四化”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总结,为本文提供经验借鉴;其次,分析了“四化”协调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四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再次,通过建立“四化”协调发展的评价体系,构建评价模型,对全国31个省份的“四化”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从全国整体来看,“四化”之间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相互作用关系,全国“四化”发展的步入了勉强协调阶段,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提升空间;从区域来看,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四化”协调发展状况存在一定区域性差异,其协调性高低排序依次为东部、中部、东北、西部;从各省份来看,按照协调度划分标准,可将各省份依据“四化”协调发展水平划分为中级协调、初级协调、勉强协调、濒临失调、轻度失调五种地区类型。最后,针对全国各地区“四化”协调发展的实践,提出了促进“四化”协调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著录项

  • 作者

    代玉虎;

  • 作者单位

    西安邮电学院;

    西安邮电大学;

  • 授予单位 西安邮电学院;西安邮电大学;
  • 学科 产业经济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张鸿;
  • 年度 2014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四化; 协调; 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