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两种目的论与两种礼乐观——20世纪礼乐观的梳理与研究
【6h】

两种目的论与两种礼乐观——20世纪礼乐观的梳理与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礼乐”问题是中国音乐美学的基本问题,20世纪以来,尤其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形成了全面的反传统的文化发展特征,这种“反传统的潮流”成为一个新的潮流。从这个时期起,我们的传统社会从政治制度到文化教育各个领域全面化的解体,新的学制纷纷效仿西学的分科教育方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的音乐美学也成为一个学科在艰难中不断前行。笔者在此以“20世纪礼乐观的梳理与研究”为题,旨在以“问题的追寻”为目的,企图寻找作为传统的“礼乐思想”在20世纪的发展与演变的轨迹与理路。
   笔者在经过大量的文献检索后,在纷繁的文献资料分析后,推翻了原初“礼乐思想”中“礼乐关系”讨论的设想,转而以“礼乐思想”发论的代表进行典型性的分析研究。在这样的视角下,笔者采用了收拢性的研究策略,从20世纪中国文化发展中的三个派别入手,筛选出徐复观、蔡仲德、汪晖三位先生的“礼乐观”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企图从他们的知识背景、立论角度、发论体系出发,分析其“礼乐观”讨论的内涵和体系,以此来梳理“礼乐观”在20世纪中国的延伸与发展。
   在这样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下,笔者总结出徐复观的“礼乐乡愁说”、蔡仲德的“礼乐人本说”、汪晖的“礼乐共同体说”三个典型的观点。这三者不论从文化身份、思想理路的来源上都与20世纪以来的文化保守派、自由西化派、中国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派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思想在20世纪不断地交融、碰撞,折射在“礼乐思想”的问题上,这三者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礼乐”发论。在对待“礼乐”的基本态度上,呈现出了“正-反-合”的发展轨迹。就其深层内涵而言,实质是在“礼乐”作为何种“目的论”的思考方式在作祟,由此笔者引入了黑格尔在其《小逻辑》中提出的“内在目的论”与“外在目的论”作为一个基本的分析方式来介入本论题的研究,帮助笔者对“20世纪礼乐观”的事实确定和观念的追踪考察。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