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进展及支架术后再狭窄影响因素分析
【6h】

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进展及支架术后再狭窄影响因素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 言

第一部分 冠状动脉非靶血管粥样硬化斑块转归及影响因素分析

资料和方法

1 纳入标准和分组

2 方法

3、冠脉造影

4、QCA分析(Quantitative Coronary Analysis)

5 相关定义

6 统计学分析

结 果

讨 论

第二部分 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影响因素分析

资料和方法

1. 纳入标准和分组

2. 方法

3. 冠脉造影

4. QCA分析

5 相关定义

6 统计学分析

结 果

讨论

结 论

参考文献

综 述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非靶血管粥样斑块进展及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因素,为预防及治疗斑块进展及支架内再狭窄提供临床理论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1-1--2009-1-1间在我院行2次或2次以上间隔6个月或以上冠脉造影患者403例,共置入支架783支,非靶血管斑块551处。对斑块血管及支架置入血管行定量冠状动脉分析(QuantitativeCoronaryAnalysis,QCA),选用分析软件为荷兰QAngioXA7.2。根据分析结果将患者分为斑块进展组和非进展组,支架再狭窄组和非再狭窄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差异,采用二分类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其与斑块进展和支架内再狭窄的关联。
  结果:1、403例患者中存在非靶血管斑块者352例,共斑块551处,复查造影141(25.6%)处斑块进展,包括54处(9.8%)病变由于斑块进展行介入治疗干预(PCI),其中6例直接进展为完全闭塞病变。斑块进展组管腔晚期丢失率平均29.61±15.82%;410(74.4%)处斑块非进展,包括25(4.5%)处斑块逆转。管腔晚期丢失率平均1.26±4.40%。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首次造影斑块血管狭窄程度在40-60%的病变(OR=18.77,95%CI=1.63-216.04,P=0.02)、多支病变(OR=3.06,95%CI=1.09-8.57,P=0.03)、吸烟(OR=2.77,95%CI=1.03-7.47,P=0.04)、造影随访间隔时间(OR=1.04,95%CI=1.02-1.06,P<0.01)为斑块进展危险因素。A型病变(长度小于10mm)(OR=0.16,95%CI=0.05-0.55,P<0.01)和单支病变(OR=0.08,95%CI=0.01-0.67,P=0.02)、斑块血管参考直径(弱阳性)(OR=0.508,95%CI=0.203-1.25,P=0.06)为斑块进展保护因素。
  2、403例患者中341例患者行支架置入术,共置入支架783枚.复查造影204枚(26.1%)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包括131(16.7%)枚再次行靶病变血运重建,管腔晚期丢失率平均49.80±21.57%;579枚(73.9%)无支架内再狭窄,管腔晚期丢失率平均2.16±5.66%。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C型病变(OR=3.52,95%CI=1.22-10.10,P=0.02)、支架置入于前降支(OR=2.59,95%CI=1.23-5.44,P=0.01)、支架置入于回旋支(OR=2.50,95%CI=1.04-6.01,P=0.04)、LDL-C(OR=2.08,95%CI=0.91-4.7,P=0.01)、糖尿病(OR=1.90,95%CI=1.09-3.28,P=0.02)、肌酐(OR=1.01,95%CI=1.00-1.02,P=0.04)、复查造影间隔时间(OR=1.02,95%CI=1.00-1.03,P=0.03)为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
  结论:非靶血管粥样斑块进展和支架内再狭窄发生机制不同,各自影响因素也不同。对于可逆转的危险因素,非靶血管斑块患者应当严格控制吸烟;而对于冠状动脉行支架置入患者除了控制吸烟外,还应当特别注意血糖、肌酐等指标控制;对于不可逆转因素,非靶血管斑块组应当对于临床多支病变及首次造影斑块血管狭窄程度在40-60%的病变提高警惕;而对于支架置入患者,则应当对于C型病变、B型病变、支架置入于前降支及回旋支的病变加强重视。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