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先秦儒家孝道观研究
【6h】

先秦儒家孝道观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1章引言

1.1概述

1.2研究

1.2.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2选题背景

1.2.3研究现状

1.2.4研究方法

1.2.5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先秦儒家孝道观的生成过程

2.1思想溯源

2.1.1萌芽与产生:夏商时代

2.1.2兴盛与衰微:周朝时期

2.2时代背景

2.2.1社会背景

2.2.2政治背景

2.2.3经济背景

2.2.4思想背景

第3章先秦儒家孝道观的发展演变

3.1创立:孔子

3.2发展:曾子

3.3完善:孟子

3.4变异:荀子

第4章先秦儒家孝道观的本真意蕴

4.1始于事亲:“孝”的原初语境

4.1.1养则致其乐

4.1.2居则致其敬

4.1.3病则致其忧

4.1.4丧则致其哀

4.1.5祭则致其严

4.2终于立身:“孝”的返身内敛

4.2.1守身

4.2.2修身

4.2.3立身

第5章先秦儒家孝道观的基本精神

5.1“孝”在理论上的表现

5.1.1天经地义

5.1.2诸德之本

5.1.3孝有等差

5.1.4慈孝对举

5.2“孝”在实践上的表现

5.2.1诸德奉孝

5.2.2忠恕行孝

5.2.3通权达变

5.2.4无违为孝

5.2.5合理适度

第6章先秦儒家孝道观的扩展延伸

6.1扩于仁民:“孝”的横向扩展

6.2推及忠君:“孝”的纵向延伸

第7章先秦诸子孝道观的差异比较

7.1墨家孝道观:无“尊尊”亦无“亲亲”

7.2道家孝道观:无“尊尊”但有“亲亲”

7.3法家孝道观:有“尊尊”而无“亲亲”

7.4儒家孝道观:有“尊尊”亦有“亲亲”

第8章先秦儒家孝道观的历史意义

8.1历史局限

8.1.1容易形成厚葬久丧,毁情过礼的封建陋习

8.1.2成为掩盖阶级压迫,麻痹民众的统治工具

8.1.3强调对父母顺从,忽视亲子间的民主亲情

8.1.4导致人情渗透国法,私德侵蚀公德的歪风

8.2社会功能

8.2.1立身之本

8.2.2齐家之宝

8.2.3治国之道

8.3现代价值

8.3.1伦理价值

8.3.2政治价值

8.3.3文化价值

8.3.4普世价值

第9章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春秋时期,社会的急剧变化深刻地影响着传统家庭伦理观念和生活方式,也深深地吸引着先秦儒家的目光,他们不遗余力地为规范时社会秩序寻求制度根据和理论支撑。三代已然存在的家庭伦理为儒家家庭伦理的建构提供了思想胚胎和源头活水。先秦儒家在继承和弘扬先代孝文化的基础上,在吸收和借鉴春秋早期思想家孝道观点的过程中,结合时代特点和社会需要对孝道作了系统的阐述和全面的总结,基本完成了对孝道的理论创造和思想架构,为后世儒家孝道观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构筑了思想框架。孝道作为儒家的根本道德范畴,其注意焦点主要集中在家庭宗法血缘范围内,主要解决的是如何处理亲子关系问题。先秦儒家孝道观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体现在家庭伦理上则子女为父母养生送死;体现在社会伦理上则是仁民爱物;体现在政治伦理上则是移孝作忠。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自发到自觉加强和完善的过程。在古代中国社会,作为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孝道经过先秦儒家的整理和阐发,后世儒家的补充和宣扬,历代统治阶级的推崇和圣化,在伴随着中华文明的演进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渐次积淀和内化为中华民族的心理情感和德性品格,成为一种永恒的人文精神和普遍的伦理规范,对中国此后几千年传统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对内有利于家庭和睦、人际和谐;对外有助于实现社会安定、统治稳固。但我们又要看到,作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毕竟它是诞生在礼崩乐坏时代背景下,作用于宗法等级制度社会中,建立在小农自然经济基础上,遵循统治阶级意志的前提下,不可避免地精华与糟粕共存,局限与价值同在。本文试图通过对先秦儒家孝文化的追根溯源的探讨和研究,全面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在透视其思想内容、精神特征、发展演变、社会功能、历史局限。然后,结合当前我国的时代特点与社会需要,在对其创造性转换的过程中,在挖掘其现实意义的基础上,赋予其时代内涵和现实意蕴,以期对我国当前的家庭美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所裨益。关键词:先秦儒家,孝道,治家理国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