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遗留系统服务挖掘工具的研究与开发
【6h】

遗留系统服务挖掘工具的研究与开发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1章引言

1.1概述

1.2遗留系统理解的研究现状与问题

1.2.1源代码分析

1.2.2 UML分析

1.2.3数据分析

1.2.4用户界面分析

1.3本文的组织

第2章服务识别的研究

2.1聚类算法的介绍

2.2聚类算法的分类

2.2.1基于层次的聚类算法

2.2.2划分的聚类算法

2.2.3基于密度的算法

2.2.4基于网格的算法

2.2.5基于模型的算法

2.3聚类算法的改进

2.3.1基于群的聚类方法

2.3.2基于粒度的聚类方法

2.3.3基于模糊的聚类方法

2.3.4基于综合其他领域的聚类方法

2.3.5多种聚类方法的融合

2.4可扩展置标语言

2.5 Web服务描述语言

第3章一种遗留系统服务挖掘的方法

3.1遗留系统服务挖掘过程

3.2遗留系统的理解

3.3遗留系统服务挖掘的聚类算法

3.3.1基础知识

3.3.2服务挖掘的聚类方法

3.3.3聚类算法的具体实现

第4章 遗留系统服务挖掘框架的设计与实现

4.1 LSSM系统框架的主要功能

4.2主要模块的设计

4.2.1主界面的设计

4.2.2文件处理模块的设计

4.2.3聚类分析模块的设计

4.3服务挖掘框架存在的问题

第5章遗留系统服务挖掘框架的评估

5.1遗留系统服务挖掘框架的优点

5.2遗留系统服务挖掘框架的不足之处

第6章结论与展望

6.1结论

6.2对下一步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随着服务概念的提出以及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开发和使用面向服务的企业架构。使用面向服务架构可以使企业能够进行快速的开发,并减少开发成本。与此同时,有大量遗留系统仍在使用中,这些遗留系统不符合SOA的标准,但仍然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为了避免资源的浪费和提高SOA应用效率,有必要对遗留系统进行Web服务挖掘。 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遗留系统服务挖掘算法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一种改进的挖掘算法。通过聚类算法,对遗留系统中可重用部分进行了聚类分析,并将其以Web服务的形式保存下来。 通过提出的聚类算法,本文设计了一个针对遗留系统的服务挖掘工具模型,简单的实现了对遗留系统代码的分析与提取。 最后,关于进一步工作的方向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