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深化开放进程中的资源配置优化机理研究——从“锁定效应”视角的分析
【6h】

深化开放进程中的资源配置优化机理研究——从“锁定效应”视角的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1章导论

1.1研究背景与动因

1.2研究思路及内容安排

1.3研究方法与预期的创新点

第2章对外开放的锁定效应分析:文献综述

2.1对外开放中存在“锁定效应”

2.2锁定效应对后进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不良影响

2.3锁定效应的传导机制

2.4后进国家摆脱锁定效应的路径选择

2.5前面研究成果的总结与评价

第3章对外开放与资源配置:分析框架

3.1开放与中国资源配置的变动

3.2基于锁定效应的思考

3.3锁定效应分析的理论模型

3.4本章小结

第4章锁定效应与工业结构调整

4.1我国对外开放进程中的工业结构调整偏差

4.2锁定效应对工业结构偏差的影响:分析模型

4.3开放影响工业结构调整的锁定效应实证结果分析

4.4本章小结

第5章锁定效应与区域增长不平衡

5.1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现状与理论解说

5.2区域发展不平衡与锁定效应模型

5.3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锁定效应机制计量结果分析

5.4本章小结

第6章锁定效应与技术依赖

6.1深化开放中我国技术引进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6.2技术变化与技术锁定

6.3技术依赖的锁定效应分析

6.4本章小结

第7章锁定效应与劳动力市场结构失衡

7.1开放条件下的中国劳动力市场

7.2开放条件下劳动力市场锁定模型理论分析

7.3劳动力市场工资结构失衡的锁定分析

7.4本章小结

第8章锁定效应与外部不均衡

8.1中国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概况

8.2国际收支双顺差模型

8.3国际收支与经济增长计量检验

8.4本章小结

第9章减缓锁定效应优化资源配置的政策建议

9.1要素质量提升与开放模式转变:模型分析

9.2摆脱开放中锁定效应的要素资源条件:要素质量提高

9.3摆脱开放中锁定效应的资源配置条件:质量型外资外贸的发展

9.4本章小结

第10章结论及研究展望

10.1论文的主要结论

10.2论文的创新与研究不足

10.3论文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对外开放将中国的经济发展带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中,并通过对各类要素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进一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开放初期发挥低劳动成本优势、以出口为导向的粗放型开放策略逐渐显示出其潜在的局限性。一方面,出口和外贸数量的增长掩盖了贸易方式上对以外资为主的加工贸易的倚重,对外贸易数量增长结果的集中体现就是经常项目顺差特别是大量贸易顺差的存在;另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是资本项目顺差的主要原因,过于看重外资数量的引进反而会走入锁定的怪圈,即越来越依赖外资;而且双顺差的国际收支结构使得我国在与一些国家的贸易交往中摩擦增多,国民经济外部风险逐步加大。 因此,论文从对外开放对中国要素资源配置的不良导向作用入手,在开放条件下,基于锁定效应的视角,并运用与之相关的思想探讨中国在工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技术选择、劳动力市场发展过程中资源配置的长期模式。 论文的主体实证部分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深化开放时期锁定效应对要素资源配置的不良导向作用,得到以下研究结果:开放对工业四大产业要素资源的不同导向作用是工业结构调整出现偏差的主要缘由;对外开放加剧了区域要素投入模式的锁定,扩大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程度;深化开放时期中国对外来资金技术的依赖性增强,特别是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变化指标呈现明显的锁定特征;中国劳动力市场不同熟练程度劳动力呈现不平衡增长态势,在深化开放时期劳动力市场在数量方面与工资方面的锁定格局还没有得到改变;国际收支双顺差结构是中国外向型经济增长方式锁定的必然结果。 在结合实证结果和理论模型分析的基础上,论文从提高要素资源质量、升级开放模式两大方面提出了减缓和摆脱开放中锁定效应的政策建议。培养高质量的要素资源是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开放模式由粗放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的关键。外资外贸的发展要以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为目标,将不同种类高素质的资源配置到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的行业与区域,努力从加工型的国家向创新型的国家转变,这样才能逐步走上高质高效的开放道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