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NGF促进大鼠膈神经移位迷走神经异化支配心脏的实验研究
【6h】

NGF促进大鼠膈神经移位迷走神经异化支配心脏的实验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肖传国等在大鼠上建立了“皮肤-脊髓中枢-膀胱”的反射通路,并于1994年首先提出了体神经-内脏神经“人工反射弧”的神经学概念。人工反射弧是在传出通路上将躯体神经移位于副交感神经,治疗神经性器官功能障碍疾病,如脊髓损伤后脊髓终朱支配的盆底三大功能(排尿、排便、性)障碍。
   人工反射弧的建立需打开大鼠的椎管进行手术操作,创伤大、死亡率较高,且盆腔器官功能复杂,检测不易。目前已知躯体神经移位副交感神经后异化神经能够再生并支配效应器官,但是对效应器官神经功能重建后功能的恢复情况缺乏定量的研究,对如何提高异化神经对效应器官的支配也缺乏研究。
   目的:本课题采用大鼠膈神经(躯体神经)与迷走神经(副交感神经)吻合建立异化神经支配模型,并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对异化神经再生的影响。
   方法:雄性SD大鼠40只,左侧颈部手术,随机分为3组:A组(n=10)为对照组(假手术组),仅显露左侧膈神经和迷走神经。B组(n=15)和C组(n=15)于左锁骨上水平将膈神经近端与迷走神经远端进行显微缝合。术后C组腹腔注射NGF(20μg/kg),每日1次,共3周,A组和B组注射生理盐水。术后12周电刺激检测异化神经对大鼠心脏功能的支配,对再生异化神经进行形态学观察并测定神经轴突的通过率和髓鞘厚度。
   结果:术后12周串刺激(1200mV,20Hz,5s)A组左迷走神经和B、C组吻合口近端的膈神经,A、B、C组大鼠动脉血压下降分别为(20.12±2.57)mmHg、(10.63±2.44)mmHg和(14.18±2.93)mmHg,心率下降分别为(66.77±9.96)次/min、(33.44±11.82)次/min和(43.27±11.02)次/min。B组和C组平均血压下降幅度达A组的52.83%、70.48%,心率下降幅度达A组的50.08%、64.80%。大鼠动脉血压的下降幅度在B、C组之间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心率的下降幅度在两组间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形态学上见B组和C组膈神经轴突均能再生长入迷走神经。B组和C组再生神经轴突通过率分别为(66.83±4.46)%、(81.63±3.56)%,髓鞘厚度分别为(0.25±0.10)μm、(0.46±0.08)μm。C组再生神经轴突通过率和髓鞘厚度均大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应用神经生长因子能够促进躯体神经再生长入副交感神经,并能够促进异化神经对大鼠心脏功能的支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