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革命、改良与“弹性结构”——1927至1937年江西传统乡村社会变迁研究
【6h】

革命、改良与“弹性结构”——1927至1937年江西传统乡村社会变迁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绪论

一、选题意义和价值

二、研究现状述评及本文的创新点

(一)研究现状述评

(二)本文的创新点

三、研究资料综述

四、研究理论与方法

(一)研究的理论依据

(二)研究方法

五、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

第一章革命前江西乡村社会及其弹性结构

第一节传统乡村社会及其结构

一、传统乡村社会的一般涵义

二、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结构

第二节革命前江西农村社会:典型的传统社会

一、江西区域自然环境特点

二、变化极小的小农经济

三、典型的宗族社会

四、“金字塔型”的阶级结构

五、传统的乡村政治结构

六、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

第三节江西传统乡村社会的弹性结构

一、传统乡村社会的结构要素及其再生功能

二、传统乡村社会结构系统的弹性空间

三、传统乡村社会整体结构的弹性

四、传统乡村社会弹性结构的运行机制

第四节近代江西社会的嬗变与苏维埃运动的兴起

一、从动态角度看近代江西社会发展的特点

二、革命与反革命力量在江西的消长

三、全国苏维埃运动中心区域在江西的形成

本章小结

第二章革命对传统乡村社会的冲击:变与不变之中

第一节毛泽东用革命方式改造农村社会的构想

一、毛泽东关于农村改造的理论思考

二、毛泽东对改造农村具体措施的设想

第二节革命对传统乡村社会结构的冲击

一、阶级结构的“压缩”

二、经济结构的重组

三、对宗族势力的打击

四、政治权力结构的改造

五、思想文化结构的变革

第三节传统乡村社会结构对革命的反冲击

一、传统社会组织结构对革命的“抵制”

二、传统经济结构内核的保留

三、传统阶级结构对革命的阻抗

四、传统思想文化结构的“隐藏”

第四节革命后乡村传统社会结构的反弹

一、传统阶级结构的“伸展”

二、传统经济结构的恢复

三、传统社会组织结构的反弹

四、传统思想文化结构的回归

本章小结

第三章传统乡村社会对革命的回应:带负号的平衡和发展

第一节乡村社会生活的紧张和压力

一、社会生活的紧张与贫穷

二、你死我活的战争心理压力

第二节乡村社会资源的动员与枯竭

一、扩红运动:超越人力资源可承受程度

二、借谷运动:粮食资源的严重匮乏

三、推销公债:农民现金资源的枯竭

四、查田运动:经济资源的深度动员

第三节乡村社会“带负号的平衡和发展”

一、农村社会精英的流失

二、乡村社会财富的耗费

三、现代性经济增长点的夭折

四、乡村思想文化的变异

五、“政府依赖”惰性的出现

第四节乡村社会的“抵制”和“反叛”

一、农民的“抵制”与“反叛”

二、从革命到改良

本章小结

第四章传统乡村社会改良的困境:重建易与复兴难

第一节土地产权的恢复与重建

一、以和平方式解决土地问题

二、原苏区地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重建

三、全省范围内的土地产权的整理

第二节农村社会组织结构的重构

一、政权组织系统的重构

二、保甲制度的重建

三、社会组织重建的影响

第三节农村思想文化结构的重塑

一、在原苏区地区开展特种教育

二、在全省范围内创办保学

三、失却社会资源支撑的农村教育

第四节农村经济的“复兴”

一、肩负“复兴”农村经济使命的农村合作运动

二、江西农村合作运动发展历程

三、农村经济“复兴”终成空话

第五节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兴办

一、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建立

二、乡村医疗卫生工作的开展

三、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五章乡村社会早期现代化探索的结局:现代化招之不来

第一节农村实验区对农村社会现代化出路的探索

一、民国江西各地农村实验区的实验思路

二、民国江西农村实验的实验内容

三、民国江西农村实验成效与问题

第二节农村服务区对传统乡村社会现代化模式的探索

一、江西农村服务区的建立及其事业的开展

二、“政府主导、服务型”乡村改造模式的特点

三、“政府主导、服务型”乡村改造模式与传统乡村社会变迁

四、“政府主导、服务型”乡村改造模式的三个死结

第三节江西省农业院对农业现代化的探索

一、江西省农业院的建立及其历史变迁

二、江西省农业院对农业现代化的贡献

三、江西省农业院科技兴农事业的历史命运

第四节农村现代化探索的总体效果:1936年江西农村社会

一、农民素质现代化程度极低

二、农业经济现代化为时尚远

三、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趋势不明显

本章小结

第六章弹性结构的解构与传统乡村社会现代化之路

第一节弹性结构的制约:革命、改良失效的原因

一、弹性结构对乡村革命嵌入的制约

二、弹性之网对乡村改良绩效的消减

第二节弹性结构的解构:系统论分析

一、系统论与弹性结构之解构

二、弹性结构解构之关节点

第三节国共两党改造江西农村社会的经验教训

一、革命与改良之争:关键是要拆除“弹性结构”

二、传统与现代之链:弹性结构拆除的两难困境

三、二元社会结构状态下:弹性结构的解构无解

四、农村社会内部改造的教训:农村的出路在农村之外

第四节弹性结构解构:传统乡村社会现代化之路

一、前提条件:内结构重组

二、根本之途:外环境拆除

本章小结

结论

一、“弹性结构”制约下传统乡村社会变迁的历史逻辑

二、传统乡村社会现代化路径的重新认识

三、构建本土化乡村社会变迁分析模型的努力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至今,各种研究农村社会变迁的理论,在解释农村社会发展滞后问题时,都存在着缺陷,在寻求现实中“三农问题”的出路时都陷入了困境。本文从革命、改良与传统乡村社会弹性结构互动的视角,系统地探讨1927至1937年江西传统乡村社会变迁问题。旨在对农村发展滞后问题做出新的解释,为解决现实中“三农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本文认为,革命前的江西乡村社会是一个典型的传统社会,其“基本骨架”是一个弹性结构。传统乡村社会变迁的过程,实质上就是革命与改良--这两种社会变迁基本动力的冲击与传统乡村社会弹性结构互动过程。 在革命的冲击之下,一方面,传统乡村社会结构经历了一个由表层结构形变、深层结构内核保留到整体结构反弹的变迁过程;另一方面,“带负号的平衡和发展”是传统乡村社会另一种变迁方式,即传统乡村社会以自身的破坏与倒退的方式,与革命发生联动,在这种情况下,乡村社会的平衡会由于乡村社会的一部分毁灭而在降低的基础上确定起来。 然而在局部性的乡村社会改良措施的作用下,传统乡村社会“弹性结构”的变迁具有明显的“重建”容易,“复兴”却难的特点;即便是采用较有力的农村社会现代化改良措施,也不可能解构传统乡村社会弹性结构,也没有导致现代化在江西农村的实现。 出现这种结局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其改造的对象存在着不易改变的“弹性结构”。这种结构就像一张巨型的弹性之网,它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消减革命与改良的绩效。因此,传统乡村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就在于弹性结构的解构。 弹性结构的系统论分析表明,弹性结构拆除路径有二条:一是内结构重组;二是外环境拆除;国共两党改造江西农村实践的经验教训则显示:仅仅向弹性结构内部注入新的结构要素,只能为弹性结构的解构创造某种前提,要解构弹性结构,还必须同时拆除弹性结构生存的外部环境。综之:传统乡村社会现代化唯一出路是,要在向传统农村社会注入现代化要素的同时,拆除弹性结构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即拆除二元社会结构,实现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农业工业化,在于整个社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