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30年代上海文学与上海出版业
【6h】

30年代上海文学与上海出版业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和学术史综述

二、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三、研究路径与方法

四、论文的基本内容与框架结构

第一章都市的发展与出版业的繁荣

第一节都市的发展

一、上海城市发展的现代化进程

二、30年代上海国际都市的凝聚力

第二节出版业的繁荣

一、西学东渐与上海出版业的发展

二、都市化与上海出版业的发展

三、30年代上海出版业的繁荣

第二章30年代上海出版业与文学的发展

第一节30年代上海出版业的发展环境

一、行政空白与文化围剿

二、经济支撑和技术支持

第二节30年代上海出版业的发展特点

一、注重市场善于整合营销

二、注重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三、注重拓展多元化产业链

第三节30年代上海出版物的读者

一、都市市民作为阅读消费主体

二、读者分层

三、文学接受

第四节30年代上海出版业与文学的发展

一、上海出版业与文学的最早关联

二、30年代上海出版业与文学的发展

第三章作家与出版

第一节鲁迅

一、30年代鲁迅的出版实践

二、30年代鲁迅的出版观念

三、对文学发展的贡献

第二节林语堂

一、30年代林语堂的出版实践

二、30年代林语堂的出版观念

三、对文学发展的贡献

第三节赵家璧

一、30年代赵家璧的出版实践

二、30年代赵家璧的出版观念

三、对文学发展的贡献

第四节邵洵美

一、30年代邵洵美的出版实践

二、30年代邵洵美的出版观念

三、对文学发展的贡献

第四章30年代出版业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第一节文学的经典化与大众化

第二节中外文学交流的强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本论文旨在考察30年代上海文学与上海出版业的关系,重点落在思考30年代上海出版业对30年代上海文学及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30年代上海国际都市是30年代上海文学和上海出版业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性场域。伴随30年代上海都市辉煌而来的,是30年代上海出版业的繁荣。而30年代上海出版业的繁荣与30年代上海文学的繁荣,这两者之间又有高度的关联性,由30年代上海出版业的发展环境、发展特点和受众的文学接受状况构成的物质性场域,又决定性地影响着30年代上海文学生成和发展的状貌和特点。 30年代上海租界相对宽松的出版管理政策吸引着大批作家定居上海,而国民党的文化围剿迫使作家们采取种种方式进行抗争。30年代上海出版业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和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特点,强化了作家的文学市场意识,刺激了作家的多产,提高了作家的创作速度,扩大了文学传播范围。30年代上海都市新兴的都市中产阶层是作家作品的当然消费者,他们的阅读趣味影响着30年代作家整体上呈现出对趣味主义文学风格的共同追求。 本文还分别对四位作家和出版的关系进行了个案研究。鲁迅是30年代上海左翼文学的精神领袖,依托30年代上海出版业的繁荣,他创新了新兴的实践性很强的报刊杂文,并确立了左翼文学的健康发展方向;林语堂开创的现代小品文也是颇受读者市场欢迎的报刊文体,通过和中外出版商的合作,林语堂让中国文学从上海走向了世界:赵家璧利用自己身处良友图书公司文艺编辑部主任的有利位置,出版了支持中国现代文学向经典化和大众化两个方向发展的大型丛书:邵洵美创办的多家出版机构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文化班底,在传播西方现代唯美主义思潮的同时,也拓展了30年代上海文学的国际化视野。 30年代上海出版业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贡献,突出表现在它肯定和确证了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化和大众化两种发展路径,并强化了中国现代文学面向世界开放的特征。 本文结论是:文学发展不是一种纯粹的文化精神发展,它还受种种或大或小的物质性场域规约,种种或大或小的物质性场域规约着文学发展的状貌和特色,并对文学发展起着或促进或阻碍的作用。以30年代上海国际都市和30年代上海出版业为代表的物质性场域,就规约着30年代上海文学的发展状貌和特色,它们通过各种实实在在的组织和机构,促进了30年代上海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推动着30年代上海文学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高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