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高校科研合作研究——以上海师范大学的论文合作为例
【6h】

高校科研合作研究——以上海师范大学的论文合作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图表目录

声明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案

第2章理论基础

2.1 群体关系理论

2.2 社会网络分析理论

第3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3.1 数据收集

3.2 数据整理

第4章 高校科研合作的总体情况

4.1 合著率、合作指数与合作系数

4.2 各年份单篇作品合作人数分布情况

4.3 网络结构特征变量

4.4 总体情况研究小结

第5章 高校科研合作网络分析

5.1 中心性分析

5.2 派系分析

5.3 块模型分析

5.4 研究小结

第6章 高校科研合作问题分析与建议

6.1 学院学科内部合作居多

6.2 二人合作和一次合作问题

6.3 “小团体”壁垒问题

6.4 合作的有效性和合作的影响

6.5 建议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 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目前有关科研合作的研究比较热门,但多为针对学科的研究,从组织管理的角度研究组织中的科研合作的成果还不多见。本论文以一个特定的高校组织——上海师范大学的论文合作为案例,从高校科研管理的视角来研究该组织中的科研合作现象。 笔者收集了该组织自1997年到2007年十一年间公开发表的科研论文,进行了理工类学科和人文社科类学科的分类,提取出论文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 首先研究该组织论文合作的总体情况:采用一般数理统计法发现,除个别情况外,每篇论文合作者数目都以2人居多;两大学科类论文在是否合作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理工类论文的合作人数逐年增高,而人文社科类论文的合作人数则趋向平稳。研究作者之间合作关系的网络性质时发现,其密度随着结点的增多反而降低,网络中存在不少2人合作组,8人以上的多人合作组不超过合作组总数的10%,两类学科的分学科合作网络的密度都远高于总合作网的密度。 然后运用网络分析法进行了进一步研究: 使用1997年到2007年的理工类合作网络数据,寻找那些在网络中处于重要地位的成员。尽管相对于专门针对某一门学科的网络而言,理工类综合网络没有呈现出明显的权力中心,但仍然有一些结点多年来常常处于相对重要的位置。 使用1997年到2002年的理工类合作网络中的最大成分子网,寻找网络中隐藏的小团体,并分析其具体的发展状况。以1997年所形成的某合作团体为基础,统计该团体中各小团体的新增成员以及团体之间的共同成员,发现该团体中存在一批积极与不同小团体进行深度合作的合作活跃分子,也存在部分成员只跟某部分成员合作。随着合作网络的发展,后者中有些成员成长为合作活跃分子。 对照使用1997年理工类合作网络数据和2007年理工类合作网络数据,将网络分成若干个其内部成员网络性质相似的块,然后展开各块内部的学科合作、机构合作等研究。结果显示,化学、生物学的合作程度较高,而数学、物理和计算机科学等则较低。化学和生物学有跨学科合作校外合作甚至国际合作的情况,而计算机专业的合作则是专业内部合作,且偏于校内合作。网络中某些结点能够形成跨学科合作子网。从时间跨度上来看,2007年化学和生物学的合作范围比1997年广泛得多,国际合作也比1997年增多了,因此加入合作的作者数和科研成果量都较1997年有了大幅度增长。 总之,通过上述研究,发现了该组织总体上的科研合作度较低,跨学科、跨学院等合作比较稀少,存在“小团体”化特点。尽管如此,合作仍然帮助一些作者由小范围合作、低度合作成长为高度合作、多方合作的合作活跃分子,慢慢成为科研的中坚力量,合作团体仍然在发展中。结果加入合作的作者群体和科研成果量都有大幅度增长。据此,笔者在论文的最后提出了一些相关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