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第二十二条军规》写作手法的颠覆性
【6h】

论《第二十二条军规》写作手法的颠覆性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Acknowledgements

1. Introduction

2. American Fiction of Black Humor

2.1 The Social Background

2.2 The Philosophical Basis

2.3 The Fiction of Black Humor: Subversion of Tragedy/Comedy

3. Derrida's Deconstruction of Hierarchical Oppositions

4.Catch-22

4.1 Brief Introduction to Catch-22

4.2 Review of Literature on Catch-22

4.3 The Focus of the Thesis

5. The Language of Catch-22: Subversion of Clarity/Ambiguity

5.1 Paradoxes

5.1.1 Catch-22

5.1.2 Other Paradoxes

5.2 Tautological Dialogues

5.3 Juxtaposition of Contrary Contents

5.4 Anti-climax

6. Characterization in Catch-22: Subversion of Hero/Little Man

6.1 The Anti-hero Yossarian

6.2 The Seemingly Stupid Orr

6.3 Other Characters: The Powerful versus the Powerless

7. The Structure of Catch-22: Subversion of Order/Chaos

8. Conclusion

Works Cited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面对二十世纪中叶美国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一批以约塞夫·海勒为代表的美国小说家开创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以更好地表达他们心中压抑的苦闷、不满,甚至愤怒。与传统小说运用“理性手法”(Harris21)描摹生活不同,这批作家着力于用幽默夸张的笔调刻画社会现实以期达到一种荒诞的效果,从而对读者产生更强的震撼、更深的影响。这批作家由于他们独辟蹊径的写作风格而被统称为美国“黑色幽默作家”(Pratt xx)。 约塞夫·海勒的代表作《第二十二条军规》就是一部黑色幽默的杰作。海勒将喜剧的与悲剧的、滑稽的与恐怖的等原本相对立的元素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构成对战时及战后美国社会盛行的官僚制度之黑暗的深刻揭露与辛辣讽刺。 自从小说1961年出版以来,褒贬评论纷至沓来。有人盛赞这本新书;也有人对其松散的结构大惑不解,颇有微词。 尽管文学评论界反映不一,《第二十二条军规》仍凭借其独特的黑色幽默风格吸引大量读者和评论家对其反复品味、透彻分析。 在六十年代中期的法国,一股重要的哲学思潮诞生并发展,而后传播到美国并兴盛起来,甚至影响了整个西方世界。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是这一场革命性运动——“解构主义”的奠基人和主要推动者。解构主义旨在揭露西方哲学和文化传统中“一些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形而上学的假设及其内在的矛盾”(Simpson and Weiner Vol.Ⅳ,346)。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体系建立在其对西方形而上学中一系列“具有等级差异的二元对立”(Derrida Limited,127)的消解上,例如,语言/文字,在场/缺场。德里达颠覆性的理论和实践挑战、动摇了西方哲学和文化传统中许多主流的观念和思想。 海勒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写作手法同样展现出了突破传统写作模式的特色。“破旧立新”(Schulz156)成为海勒的写作技巧与德里达解构主义思想的共通之处。因此,将这两者联系起来并尝试从颠覆文学传统中的“二元对立”(Derrida Limited,127)角度对小说进行解读以及对海勒的写作手法进行分析是可行的。 本篇论文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所做的探索性研究。通过对原文的细读与分析,参考相关的文献资料和评论,本文发现海勒运用了悖论式的、不明确的语言表达,塑造“反英雄”(Serafin505;Seed27;Potts11)式的人物形象,以及采用非时间顺序的叙事结构,这些手法都可被解读为是对文学传统中如清晰的语言/模糊的语言,英雄人物的塑造/小人物的塑造,和有序的结构/混乱的结构等“二元对立”的颠覆。本文分别就这些方面进行了详述。 这些颠覆性的写作手法有助于呈现小说整个的荒诞气氛,更鲜明地展现出一个怪诞、麻木、腐败的社会的画面。因此,这部小说有理由被称作是一部“具有爆炸性的,愤懑的,颠覆性的杰出作品”(Brustein31)并将启发更多角度的探讨和更深的思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