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现代汉语“V1+N+V2”共宾连动句研究
【6h】

现代汉语“V1+N+V2”共宾连动句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零绪论

0.1研究状况简介

0.1.1对连动式的研究

0.1.2对特殊连动式的研究

0.2存在的问题

0.2.1关于界定标准

0.2.2关于研究现状

0.3选题意义

0.4解决问题拟采用的理论、方法及语料来源

0.4.1解决问题拟采用的理论、方法:

0.4.2语料来源:

第一章“V1+N+V2”共宾连动句的句法语义特征分析

1.1 引 言

1.2共宾连动句的界定问题

1.2.1关于表现形式

1.2.2关于表达功能

1.2.3关于语境分布

1.2.4关于语义重心

1.3共宾连动句V1V2的句法语义特征

1.3.1 V1的句法语义特征

1.3.2 V2的句法语义特征

1.4共宾连动结构中语义关系分析

1.4.1共宾连动结构中V1V2的语义关系

1.4.2共宾连动结构中V1V2与名词N之间的配价关系

1.4.3结构中的空语类

第二章 “V1+N+V2”共宾连动句的历时探索

2.1 V1+N+V2的语法化历程

2.1.1 V1+N+V2的融合量标

2.1.2 V1+N+V2的演变

2.2 V1+N+V2的形成动因

2.2.1语法化的必然趋势

2.2.2语言的经济原则

2.2.3语义重心的变化

2.2.4人类“以简驭繁”的认知模式

2.3“V1+N+V2”形成后的其他相关格式考察

2.3.1动结式

2.3.2处置式

2.3.3连动式

第三章“V1+N+W2”共宾连动句与相关句式的研究

3.1“V1+N+V2”共宾连动与方言“V1+V2+N”的相关比较

3.2“有终点论元的共宾结构”的相关研究

3.2.1句法语义分析

3.2.2句法特征的不对称现象

第四章结语

4.1关于共宾连动式的句法结构

4.2关于共宾连动式的句法语义特征

4.3关于共宾连动式的演变历程

4.4关于共宾连动式的其他相关格式

参考文献

后 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在现代汉语表达中,“V1+N+V2”是一种口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结构形式。从以往的研究状况来看,语言学界并没有把共宾式连动结构当作一种独立的句式进行专门的论述,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认知语法和语法化理论的思想和研究成果,运用共时历时相结合、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对现代汉语“V1+N+V2”共宾连动句结构进行探讨和研究。 论文绪论简单地介绍了本文研究所运用的理论及方法、选题意义和语料来源。第一章首先对现代汉语“V1+N+V2”共宾连动句的范围进行界定,主要对“V1+N+V2”连动式的句法结构进行分析,并指出该格式中V1和V2的空语类现象,尝试对共宾句式的结构形式,即V1、N、V2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简要探讨了“V1”“V2”的语义特征。第二章从历时角度对“V1+N+V2”进行分析,构拟了“V1+N+V2”从先秦时期到近古时期语法化的过程。我们尝试用Hopper和Traugott设计的融合量表来描写“V1+N+V2”在不同时期融合程度的高低;高增霞把“复句——连动句”视为一个连续统,我们认为在该结构从复句“V1+N,V2+N”发展到连动句的过程中一定存在多种句式同时并存的现象,在此只是抛砖引玉,对大体的演变路线进行勾勒。 第三章汉语中共宾连动句存在两种同构异型的基式,现代汉语“V1+N+V2”和方言“V1+V2+N”,尝试运用相关理论对两大句式的表现形式和发展演变进行描写和解释,对两者的产生机制进行尝试性探讨,我们认为这两条路径的发展既有共性又有特性,是不平衡的,我们尝试运用认知理论对现代汉语“V1+N+V2”一直占据主流地位的原因进行解释。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