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新中国“工业小说”的现代性进程及其走向
【6h】

新中国“工业小说”的现代性进程及其走向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论 新中国“工业小说”的现代性进程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之初:先天不足

第一节 开垦新中国“工业小说”的荒地

第二节 时代的宠儿——从“包身工”到主人

第三节 热火朝天的工业生产 相形见绌的小说创作

第二章 70年代中后期到80年代:低谷徘徊

第一节 “改革小说”崭露头角

第二节 身份的转变:主人到普通人

第三节 从歌颂到揭露:“小车间”——“大社会”

第三章 90年代到新世纪:谷底飞翔

第一节 从徘徊到飞翔:以《大厂》、《机器》为代表

第二节 “失落”的一代:从普通工人到下岗工人

第三节 城市的边缘人——农民工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新中国成立后的60多年里,作为“工农兵”文学之首的工业小说并没有获得如农村题材、革命历史题材的长足发展和高度重视,究其原因,我认为:一、作为国家领导者的工人阶级,因其社会角色的特殊性,不可避免地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这使得工业小说总体置身于意识形态中心话语的语境中,难免呆板、僵化。二、作家自身经验的缺乏也是导致工业小说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因素。
   论文依照时间顺序梳理新中国工业小说的发展历程及其现代性,将其归结为三个阶段,首先是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重在探寻在当时热火朝天的工业生产局面下,工业小说创作却不景气的原因。其次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开放初期,改革小说是本章的重点。第三个时期是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改革开放深化期,此时国企改革进入攻坚时期,大量的下岗工人产生,工人的地位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去甚远,“现实主义冲击波”是这时期文学的一个重要现象。而本章的最后一节则将视点放在一个特殊群体——“农民工”的身上。“农民工”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但是,他们大规模地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并被给予广泛的关注,却是近年才有的现象。总之,整篇论文主要是从中国工业小说的发展演变来看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同时分析工人阶级社会地位的递进,并试图在更大的范围内观照中国工业小说的价值。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