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日本公民馆在公共精神培育中的作用及对我国的启示
【6h】

日本公民馆在公共精神培育中的作用及对我国的启示

代理获取

摘要

近年来,尽管我国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但与之密切相关的公民素质水平却不尽如人意。面对当前这一现状,公共精神的再培育便迫在眉睫。本文对公共精神的概念作了梳理,并采用了帕特南在《使民主运转起来》中对公共精神的概念界定:“公共精神是孕育于公共社会之中的位于最深的基本道德和政治价值层面的以公民和社会为依归的价值取向,它包含民主、平等、自由、秩序、公共利益和负责任等一系列最基本的价值命题。”
   日本公民馆从1946年始建至今,一直作为社会教育的综合性设施,不仅提升了公民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与现实性,而且还增加了民众间的社会资本,从而为积极培育公民的公共精神即平等、自治及参与的精神提供了条件。纵观其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创建伊始期(1946年-1949年);发展充实期(1949年-1959年);重建规划期(1959年-1969年);革新增长期(1969年-1979年);完善升华期(1979年至今)。在发展过程中,日本公民馆经历了起伏,也出现过问题。本文通过对日本公民馆不同历史时期公共精神培育中存在的利弊进行分析总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我国社区教育机构在开展公共精神培育过程中能够趋利避害。
   我国社区教育起步较晚,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具有现代意义的社区教育机构才开始在上海生根发芽。尽管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它的各项设施设备依然不尽完善。现总结其发展经历了大致如下三个阶段:第一,学校德育工作延伸阶段(1985年底-1988年);第二,学校向社区开放阶段(1988年-1993年);第三,居民广泛参与阶段(1993年5月-至今)。经过对材料的梳理,可以看出,现在我国社区教育开展的形式大部分还是以政府为主导,且依附性强(对学校的依赖性),缺乏相对的独立性,加之民众缺乏主动参与的精神,因此,很难行之有效地开展社区教育,也就很难通过发挥社区教育机构的作用来实现公共精神培育的良性发展。因此,针对我国社区教育机构在公共精神培育中存在的不足,借鉴日本公民馆长期发展以来所得出的经验,吸取其发展过程中的教训,进而对我国社区教育机构在公共精神培育方面给予建议,正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