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现代汉语“说”的传信功能——兼谈上海话中的“伊讲”
【6h】

现代汉语“说”的传信功能——兼谈上海话中的“伊讲”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1.1 “说”的研究意义

1.1.2 “伊讲”的研究意义

1.2 相关理论介绍

1.2.1 语言的主观性

1.2.2 传信范畴及其相关概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传信范畴的相关研究

1.3.2 “说”的相关研究

1.3.3 “伊讲”的相关研究

1.4 研究采用的理论方法

1.5 本文的语料来源

第二章 “说”的语法化及其传信功能

2.1 言说动词“说”的语法化

2.1.1 从言说动词到引语标记

2.1.2 标句词“说”

2.2 “说”的传信功能

2.3 从“连词+说”看“说”的传信功能

2.3.1 连词的筛选及分类

2.3.2 “说”的传信功能考察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你说”在传信范畴中的功能

3.1 “我说”在传信范畴中的功能

3.1.1 “我说”的语义演变和功能

3.1.2 “我说”的传信功能

3.2 “你说”在传信范畴中的功能

3.2.1 “你说”的语义演变和功能

3.2.2 “你说”的传信功能

3.3 话语标记“我说”和“你说”传信功能的比较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与“说”相关的词语在传信范畴中的功能

4.0 引言

4.1 目标词语的筛选及判定

4.1.1 具有传信功能的词语的判定

4.1.2 目标词语的筛选

4.2 目标词语的传信功能分析

4.2.1 “按说”、“论说”、“照说”的传信功能分析

4.2.2 “传说”的传信功能分析

4.2.3 “据说”的传信功能分析

4.2.4 “听说”的传信功能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上海话语用标记“伊讲”的功能及其形成

5.0 引言

5.1 传信标记“伊讲1”的形成

5.2 语用标记“伊讲2”的形成及其功能

5.2.1 语用标记“伊讲2”的功能

5.2.2 “伊讲1”和“伊讲2”的区别

5.2.3 “伊讲2”的形成

5.3 “伊讲2”的发展趋势

5.3.1 “伊讲2”与“他说”的比较分析

5.3.2 “讲”的虚化与“伊”的脱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结论

6.2 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声明

展开▼

摘要

本文以“说”及与“说”相关的动词、插入语、话语标记等作为考察对象,探讨它们在传信范畴中的功能。同时,还对上海话中表示超预期的语用标记“伊讲”进行研究,讨论其形成的过程和动因,对它的传信功能进行探讨。
   本文一共分为六章。
   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目的、研究现状、研究的采用理论和方法以及语料的来源。
   第二章,对“说”的语法化过程及其传信功能进行考察,主要分析“说”的语义和语篇功能,对“说”的传信功能进行探讨。此外,本章还对“连词+说”这一结构进行讨论,从这一结构中“说”的隐现规律的角度进一步分析“说”所具有的传信功能。
   第三章,主要讨论“我/你说”在传信范畴中的功能。从“我/你说”的语义演变和它们作为话语标记时的功能入手,分析不同人称对于话语标记的传信功能的影响。
   第四章,主要讨论与“说”相关的词语的传信功能。
   第五章,主要以上海话中常用的表示超预期的语用标记“伊讲”作为考察对象,对“伊讲”的形成过程和动因进行讨论,并探讨其在传信范畴中的功能。
   第六章,结语。总结了本文的主要观点,并对本文未曾解决的问题进行归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