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北朝隋唐内侍制度研究
【6h】

北朝隋唐内侍制度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绪言

一 选题缘起

二 综述评骘

三 思路方法

第一章 北魏内侍制度考述

第一节 北魏前期的内侍制度

第二节 太和改制后北魏之内侍设置

第三节 北魏内侍中的士人

第四节 北魏内侍之仕途迁转及地位

第五节 太和中两次《官品令》所见北魏内侍机构之变化

第二章 北齐、北周、隋三朝内侍制度

第一节 北齐内侍制度考述

第二节 北周内侍制度考述

第三节 隋内侍省考述

第三章 唐前期内侍制度的演变

第一节 唐初内侍制度的确立及运作

第二节 李武政权的更迭与宦官势力的变迁

第三节 玄宗朝内侍制度的变革

第四节 肃代二朝宦官角色的转变

第五节 略说北朝至中唐内侍参政模式的终结

第四章 唐中晚期内朝体制与宦官(上)——枢密与中尉

第一节 唐代枢密使再研究

第二节 神策中尉与神策军研究

第五章 唐中晚期内朝体制与宦官(中)——宦官诸使

第一节 内诸司使考述及其权责辨析(上)——内诸司使之内司使

第二节 内诸司使考述及其权责辨析(下)——内诸司使之外司使

第三节 宦官使职之外使

第四节 唐代内养考述

第六章 唐中晚期内朝体制与宦官(下)——内朝理念与体制的变革

第一节 内朝理念与北司狱

第二节 晚唐内大臣的确立——以中尉、枢密权责的拓展为中心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后记

声明

展开▼

摘要

北魏起自漠北部落联盟,无宫室制度,无内外朝之分。及入主中原,其行政杂用胡汉体制,乃用内行官管理鲜卑诸族事务,以汉制官管理汉民事务。其中内侍囊括于内行官之内,兼宫中侍奉与御前谋划于一体。内侍在北魏前期士阉杂用,其仕途迁转并无限制。迤至孝文帝改革,中央官制全盘汉化,内行官趋于消亡,内侍遂被纳入到汉制官体系之中。但内侍人员仍可于内廷、外廷之间往来迁转任职。是鲜卑旧习在北魏后期的汉制官僚体系中仍有所保留。北齐承北魏后期文物制度,但鲜卑旧习渐弱,最终确立了中侍中省与长秋寺并立的二元式的内侍体系。北齐内侍人员虽仍可处内廷谋划进策,但其不担任外廷高官与地方官已成定例。与此类似,北周虽定六官制度,与北齐体制存在着较大的差别,然内侍人员在迁转为外廷官员时亦有所限制。但是北周将内侍机构归并入天官系统,成为一个独立部门,在行政体制上较北魏、北齐简约。隋统一南北,承袭北周内侍机构的设置理念,将北齐的中侍中省与长秋寺合并为内侍省。隋炀帝大业三年将内侍省从省级机构改作寺级机构的长秋监,再度精简机构人员,并规定其长官长秋令必用士人。这就将内侍部门定位为南衙下属机构。这种模式已经接近于汉晋南朝内侍架构了。但是隋炀帝的改革随着唐王朝的建立而趋于消亡。李唐前期,胡风未脱,内侍制度承袭隋初的设置模式,但规定内侍省必用阉人。与北朝一样,内侍仍可担任外廷官员,或担任军职,或出任使节。至安史军兴,宦官李辅国等位兼将相,鱼朝恩任内外职,把持朝政。宦官任外朝官之习达到了最后的高峰。自唐代宗诛鱼朝恩始,宦官在原则上不再任外朝官。限制宦官迁转仕途的代价是内朝机构的扩大。皇帝的内务,包括原来由南衙诸寺监承担者,大皆为宦官把持,是为内诸司使。宦官所掌控的神策亲军成为唐政府的主力部队,枢密使具有内朝谋划决策的重要职能。唐中后期的内朝体制主要是由宦官来运作的。但是这种体制是在逐步消除宦官任外朝官的背景下由其在内朝参政的结果。宦官监军制度,御前谋划之习及某些内诸司使都是于唐前期逐步建立起来的。因此,唐前期既是北朝内侍任外官之习趋于终结的阶段,又是唐中后期宦官参政与内朝体制扩大的萌发阶段。然而在唐末的动乱中,宦官局限于内朝体制内的参政模式在些许范围内被突破。如枢密使、神策中尉参与延英殿会议,枢密使于堂状后帖黄处理政府庶务等。但这种格局只能算作内朝职能与外朝职能的博弈,其远不如北朝内侍任外官参政普遍。唐随后而亡,中古内侍参政之制便告一段落了。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