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儿童在儿童文学中的主体地位辨析
【6h】

儿童在儿童文学中的主体地位辨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目录

儿童观文献综述

一、技术理性取向的儿童观

二、解释理性取向的儿童观

三、解放理性取向的儿童观

序言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标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如何认识儿童——中国儿童观发展概况

第一节中国古代:儿童是缩小的成人

第二节“五四”以后:儿童本位观

第三节当下中国:复杂的儿童

第四节本质主义“儿童”概念的消解

第二章儿童主体的建构——以拉康主体时刻理论为依据

第一节“看的时刻”:儿童知道什么不是“儿童”

第二节“理解时刻”:儿童在他人中认识自己是“儿童”

第三节“结论时刻”:儿童宣称自己是“儿童”

第三章作为他者的成人——我们今天怎样做儿童文学的作者

第一节不做主导者,要做旁观者

第二节既当教育者,又当学习者

第三节不仅做讲述者,更要做倾听者

第四章今天应有的儿童观和儿童文学观——“真善美”在儿童文学中的当代阐释

第一节真:“天性”不一定“天真”

第二节善:“放下身段”不等于“放任自流”

第三节美:最美的花不在温室之中

结语中国儿童文学现状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对儿童地位的思考,及对儿童文学的研究已经持续了几十年,五四之后便有“儿童不是小大人”,“儿童就是儿童”的颠覆性观念,将关注点从成人转移到儿童本身。儿童地位得到提高,但我们的儿童观仍然陈旧。观察当下的儿童,你会发现他们与“天真”“无邪”等思维定势并不完全吻合,他们并非全然如大人想象般天真、活泼、纯洁,由于社会风气的影响及大众媒体的濡染,儿童有越来越多的机会接触到成人世界,身心发展也越来越成人化,他们己不再是我们传统观念中的那个“儿童”了。面对这一问题,我们应从自身出发,寻求改变。
  首先,笔者试图将拉康的时刻理论运用到对儿童主体地位的建构过程的分析中,经历了“看的时刻”、“理解时刻”、“结论时刻”后,儿童完全进入了成人的话语系统之中,成人完成了对儿童的控制。
  其次,既然成人对儿童的建构无法改变,儿童仍然需要成人的引导和帮助,那么成人如何对自己进行角色定位才能成为一个“有意义的他者”,笔者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最后,通过对当下儿童现状和儿童文学创作现状的分析,结合“真善美”的时代内涵,深入探讨了什么样的儿童观和儿童文学观才是有利于儿童成长的,并试图以此标准反观、指导当下的儿童文学作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