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上海市群体性劳动关系矛盾处置机制研究
【6h】

上海市群体性劳动关系矛盾处置机制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拟解决的问题

1.3.1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结构

1.3.2 课题拟解决的问题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创新之处

第2章 群体性劳动关系矛盾理论概述

2.1 群体性劳动关系矛盾的相关概念及特点分析

2.1.1 群体性劳动关系矛盾的含义和特征

2.1.2 现存群体性劳动关系矛盾的法律内涵

2.2 治理理论的基本要义

2.3 治理理论对解决此类纠纷问题的启示

2.3.1 劳动者群体和企业等主体双方应通过加强协调与沟通来完善治理的网络结构

2.3.2 工会和企联、工商联等代表组织应合作参与问题的处置

2.3.3 政府应明确制定行为准则和调解的主体责任

第3章 上海市群体性劳动关系矛盾现状分析

3.1 上海市群体性劳动关系矛盾的总体情况

3.1.1 上海市群体性劳动关系矛盾的数量和涉及人数

3.1.2 上海市群体性劳动关系矛盾的主要影响因素

3.1.3 通过司法渠道解决群体性劳动关系矛盾案件数量和涉及人数

3.1.4 发生群体性劳动关系矛盾企业经营现状

3.2 现行调整群体性劳动关系矛盾的主要做法

3.2.1 集体劳动关系调整制度的总体建设现状

3.2.2 本市处置群体性劳动关系矛盾的主要做法

第4章 上海市处置群体性劳动关系矛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处置制度面临的主要问题

4.1.1 制度性问题

4.1.2 经济和社会问题

4.1.3 当事人自身问题

4.2 处置方式面临的问题

4.2.1 处置方式尚未纳入集体协商制度框架

4.2.2 行政手段方式存在客观缺陷

4.2.3 劳动者集体行动无序化

4.3 导致群体性劳动关系矛盾的主要原因

4.3.1 表现形式多样

4.3.2 诉求表达单一

4.3.3 纠纷类型特殊

4.3.4 所处行业低端

4.3.5 发生地域偏远

4.3.6 处理难度提高

第5章 完善上海市群体性劳动关系矛盾处置机制的对策

5.1 加强制度性建设的主要思路和建议

5.1.1 发生层面,矛盾与制度没有交集

5.1.2 处置层面,通过压力机制将无序化的矛盾纳入到有序化的制度框架内

5.2 加强对劳动者保护的主要思路和建议

5.2.1 完善集体协商制度

5.2.2 工会组织要进一步发挥作用

5.3 完善处置方式的主要思路和建议

5.3.1 不断改善权利性纠纷的处置方式

5.3.2 整合经济和法律制度资源,形成社会压力机制

5.3.3 政府部门更好发挥维护者和协调者的角色定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群体性劳动关系矛盾涉及人数多、影响面广,是劳动关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创新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畅通职工表达合理诉求渠道,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的利益诉求。
  上海的群体性劳动关系矛盾的数量和涉及人数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并且,群体性劳动关系矛盾呈现出表现形式激烈、绝大多数群体性劳动关系矛盾在制度外无序发生、利益性纠纷占比逐年上升、纠纷处理难度大幅上升等特征。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规制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群体性劳动关系矛盾的劳动者利益往往得不到切实保障。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极其复杂,主要有:单位和劳动者对有关劳动关系制度的理解存在不一致、相关法律制度的规定不明确、劳动力供大于求使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劳务派遣员工的维权意识不强、工会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淡薄。
  有鉴于此,文章分析总结了西方发达国家处理协调群体性劳动关系矛盾的有益经验,受治理理论的启发提出了妥善解决群体性劳动关系矛盾的对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有法可依;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政府部门间的工作合力;进一步推进工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工会的作用;加强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建设;加强宣传,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的维权意识及能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