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城市街区中的新交往结构——基于S市DN街区参与式观察
【6h】

城市街区中的新交往结构——基于S市DN街区参与式观察

代理获取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研究问题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本文研究方法

1.4本文框架

1.5 本文的创新点及不足

第2章 交往结构:本文理论基础

2.1理论来源

2.2交往结构理论

第3章 建国以来街区交往结构历史回顾

3.1 建国以来我国S市城市街区交往结构的历史演进

3.2 街区交往结构变化规律

第4章 新交往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基于DN街区个案

4.1个案概况

4.2交往主体多元化格局形成

4.3交往场域的纵深扩展

4.4交往密度的变化

第5章 新交往结构形成的相关因素

5.1 如何有效维持交往结构稳定性

5.2交往网络的稳定之道:“成”与“败”的分野

5.3 维持交往结构稳定的主要因素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街区中的邻里交往是影响城市社区治理的重要因素。本文提出“交往结构”这一概念来审视街区交往形态。交往结构包括交往主体、交往场域、交往密度三个维度。建国以来,城市街区先后呈现出政府主导的漏斗型结构、社区自治灯笼型结构等传统形态。 近年来,街区交往形态发生了重要变化,出现了新交往结构。基于 S市 DN街区的参与式观察,笔者发现目前“街道-社会组织(街区/邻里中心)-居委会-楼组-居民”的环状式交往主体结构已经形成,并在S市全面铺开。街区交往中的场域向纵深扩展,形成街区交往线上线下的结合,便捷高效的交往场域为居民交往提供了培育社会资本的平台与契机。自治项目化、邻里中心场馆化、社区内活动多元化等多途径提升各主体间的交往频率,催生信任强度,不断完善组织结构促进街道等组织的合法性提升。在交往中,街道、居委、社区居民、辖区企业、驻区单位彼此之间交互影响,促进了“社区人”身份回归,社区温度回升,熟人社区重建,街区交往网络不断得到编织与巩固。 基于对DN街道H社区在自治项目运作全过程的考察,采用“过程-事件分析”方法分析城市街区新交往结构形成的相关因素,探索如何构建并保持某一良好交往结构或改变某一阻制发展的交往结构。在街区发展过程中,交往结构的形成与改变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政府的支持、居民的满意度、与辖区内企业或驻区单位等第三方的合作、完善的系统与项目的连贯性、实施手段的选取等。如果能获取以上要素并加以整合,可以成功维护并改进交往结构的形态。获取与整合的比重多少,对交往结构的维护成效有大小之别,但是如果要摧毁某一交往结构,则从诸些因素入手便能做到有的放矢。

著录项

  • 作者

    刘树凤;

  •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
  • 学科 政治学理论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王礼鑫;
  • 年度 201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社会学;
  • 关键词

    城市街区; 交往结构;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