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大数据背景下翻译项目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以机翻技术应用于专利翻译为例
【6h】

大数据背景下翻译项目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以机翻技术应用于专利翻译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第1章引言

1.1选题背景

1.2研究现状

1.3研究意义

第2章案例描述

2.1专利文件的语言特点

2.2翻译过程

第3章人机交互的专利翻译模式应用

3.1专利文本“人工翻译模式”和“MT+PE模式”翻译比较

3.2专利文本“MT+TM+PE模式”翻译

第4章专利翻译人机交互翻译模式中译者主体性变化

4.1专业术语上译者主体性变化

4.2句子层面上译者主体性变化

4.3语篇语义层面上译者主体性变化

第5章结语

5.1收获与启示

5.2不足之处

5.3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原文

附录 B 译文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随着网络神经语言(NLP)的逐渐开发,结合海量的数据,机器翻译取得巨大进步,大量减少了译者的工作量,专业度不高的领域翻译或者初步翻译已经逐渐被机器取代。但语言作为一种人类特有的产物,富有文化、逻辑、情感以及时代等元素,是不可被替代的。人工智能翻译的算法译文,不具有灵活变通性,且处在弱智能阶段。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商业中的翻译模式仍将会是机器翻译(MT)+翻译记忆储(TM)+译后编辑(PE)。专利文件当今成为机器和智能翻译中首先研究的对象,译者在专利等文本翻译过程中所发挥的主体作用、所使用的工具和工作方式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 主体的社会性是主体性元素之一。社会生产是社会关系组建起来的原因,译者主体在从事翻译活动时不可避免地会因为翻译生产的变动而产生变动。 本文第一章首先简介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综述关于专利翻译与机器翻译的研究成果,提出语言作为一种人类特有的产物,具有文化、逻辑、情感以及历时性等元素,是不可替代的,并回顾翻译技术在专利中的应用和译者主体性的研究现状。第二章在介绍本论文翻译项目后,对本次专利翻译项的词汇、句式以及语篇特点进行了总结概括,并阐述译前、译中以及译后过程中所要达到的目标、所遇到的问题、处理的方式和借助的工具。第三章通过拆分翻译步骤以及实验对照法,演示“人工翻译”、“机翻+译后编辑”和“机翻+机辅+译后编辑”这三种翻译模式,以展示译者在其中发挥的主体性作用。第四章通过与传统非计算机大数据智能翻译环境的对比分析,阐述大数据背景下译者主体性在感性、理性、受控性、目的性和主观能动性等方面发生的变化。旨在证明:虽然人工智能翻译处于弱智能阶段,产生的译文不具有灵活变通性,但在专利文本等格式相对固定的文本翻译过程中,仍然对译者所发挥的主体作用和工作方式产生重大影响。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译者只有拥抱技术,及时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适应当今的翻译生产活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