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此“情”可待成追忆——民国文人情书记忆研究
【6h】

此“情”可待成追忆——民国文人情书记忆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绪论

第一章 由情书通往回忆

第一节 情书与回忆

书信文体功能的演变

回忆概念的建构

情书作为回忆载体

第二节 “恋爱”文化与“情书”诞生

暗自传情的书写传统

新思潮的冲击

爱情书写方式的新变化

第三节 民国文人情书里的记忆类型

书写形式的多样性

审美意象的延续

特殊的隐喻

第二章 民国文人情书里的回忆与认同

第一节 被建构的自我

与过去的“我”相遇

“我”与“我们”

第二节 回忆之地与恋人共同体

青岛回忆-情绪

北京回忆-承诺

之江回忆-改写

第三节 共同记忆与身份认同

灵肉合一的现代爱情观

创伤记忆与民族认同

记忆的共同体

第三章 情书回忆及其意义

第一节 情书回忆化及其必要性

数字时代的情感、记忆、遗忘

情书的碎片化与回忆化

当代青年的认同危机

第二节 记忆之场里的力量角斗

消费主义

媒介传播

都市文化与娱乐化

第三节 情书回忆的价值

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补充

记忆共同体应有之义务

怀旧与文化身份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20世纪的记忆理论将记忆概念推入了文化学领域,学者们有了一种新的理论视角审视记忆对于建构个体和集体认同的作用。怀旧潮流将20世纪的文人情书带入大众视野,每一个有意识的个体都乐于谈论记忆。记忆问题是理论与生活的一个交汇点,记忆的流传和保存有其特定的机制,记忆的建构也有多种力量的较量,对于记忆的思考与研究正是在探索感知时间对于个体生存与社会建设的意义。 本文从记忆与文本的关系开始,以阿斯曼夫妇的记忆理论贯通全文,以20世纪20及30年代徐志摩、朱湘、庐隐、萧红、朱生豪、闻一多等文人写下的情书文本为研究对象,分析这些情书文本里文人的回忆及其功能,是思路之一;将民国文人情书文本视为一种有待建构的当代记忆共同体的回忆,探究情书回忆建构与当代青年群体身份认同之间的联系,是思路之二。 论文分为三章,分别论述记忆理论视域下的文人情书,文人情书里的回忆以及文人情书作为情感回忆的可能性和意义。第一章关注情书文本的“客观”结构,在解释情书文本作为回忆储存器优势的同时也关注研究对象具体的文化和时代语境,展示研究对象在记忆类型上的丰富性。第二章通过对文人情书文本的分析,探析时间流动中记忆与遗忘两种“力”如何应对个人与群体的认同问题以及社会记忆框架内个人记忆与集体记忆的互动。第三章思考在数字时代里情书回忆呈现的碎片化与回忆化两种趋势,并结合时代语境分析青年群体认同危机这一现象,讨论消费主义、大众传媒、都市文化在塑造记忆之场时的力量角斗,从日常生活审美、记忆共同体之责任与怀旧三个维度评估情书回忆建构的意义。

著录项

  • 作者

    侯长春;

  •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
  • 学科 文艺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贾明;
  • 年度 201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追忆; 民国; 文人; 情书;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