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麦积山石窟北朝时期造像的服饰艺术特征
【6h】

麦积山石窟北朝时期造像的服饰艺术特征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绪论

一、 选题的来源

二、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 研究现状

1 概述

1.1 麦积山石窟概况

1.2 北朝的历史背景及服饰发展格局

1.3 北朝时期佛教造像艺术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2 北朝时期麦积山石窟造像的分类及服饰艺术特点

2.1 佛像的服饰艺术特点

2.2 菩萨造像的服饰艺术特点

2.3 弟子、居士像的服饰艺术特点

2.4 供养人的服饰艺术特点

2.5 从麦积山石窟北朝时期造像的服饰特点看其风格流变

3 麦积山石窟北朝造像世俗化特征

3.1 麦积山石窟与云冈、龙门石窟北朝时期造像的服饰特征比较

3.2 从麦积山石窟北朝造像的服饰特点看其世俗化特征

3.3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展开▼

摘要

麦积山石窟开凿于东晋时期,兴盛于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佛教艺术传入中国后迅速传播、发展,并逐渐本土化、中国化的重要阶段,佛教不仅影响到新的哲学思潮,对艺术创作与审美思潮发展与变化也产生着作用。动荡的历史变革,社会风气、文化思潮及审美情趣在南北朝之间的相互渗透通过石窟艺术造像的艺术风格演变表现出来。麦积山石窟在北朝时期主要经历了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即:北魏早期,北魏中晚期以及西魏和北周时期。本文对麦积山石窟北这一时期佛教造像中佛像、菩萨像、弟子像以及居士和供养人的各种类型服饰的款式及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将其所表现出的艺术风格是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总结出麦积山石窟北朝时期造像从服饰角度呈现出的风格流变过程是从北魏初期对“后秦风格”的沿袭;到北魏中晚期、西魏时期形成了“褒衣博带、秀骨清像”的造像主体风格,由“传神写照”向“气韵生动”转化;直至北周造像出现了具有北方粗犷、浑圆、质朴的艺术风格。
   通过与云冈、龙门石窟造像的服饰特征和艺术风格的比较,分析其造像艺术风格特征的异同,以及承继关系。论证麦积山石窟北朝造像的服饰艺术特征所反映出来造像的世俗化艺术特征。麦积山石窟北朝造像的服饰特点恰恰是其世俗化特征的重要表现手段。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样式是裸露身躯、透体薄衣的服饰形式,直至北朝佛教造像的“袒右式”、“褒衣博带式”以及“通肩式”、“双领下垂式”的服饰形式,在对服饰的刻画手法上从原先的犍陀罗式衣纹到富于变化的阴刻线、阳刻线相互交错的各种线条和多种表现手法,都大大提高了造像的写实性和艺术性,更易为人们所接受。这种变化演进过程正是佛教从传入中国直至发展兴盛的过程,这一过程就体现在佛教造像的世俗化当中,那么造像的世俗化就是佛教中国化的体现。因而,从麦积山北朝造像的服饰特点的变化演进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佛教中国化的过程,必定经过世俗化过程,是佛教的世俗化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力,使这种外来宗教在中国汉民族的土壤里得以生根、发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