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工具性群体关系与冲动性对攻击行为的反应监控的影响
【6h】

工具性群体关系与冲动性对攻击行为的反应监控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绪论

1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1.1何谓攻击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

1.2攻击行为的相关理论

1.3何谓攻击行为的反应监控(Performance monitoring)?

2研究问题(Research question)

2.1研究问题的来龙去脉

2.2问题一攻击行为的反应监控过程是否由威胁探测和反应抑制构成?

2.3问题二——工具性群体关系与攻击行为的反应监控存在怎样的关系?

2.4问题三(上)——冲动性与攻击行为的反应监控存在怎样的关系?

2.5问题三(下)——工作记忆在冲动性与攻击行为的反应监控中存在怎样的作用?

3研究目标及问题解决思路

3.1本研究的总体目标

3.2问题解决的思路

第二章实验材料的编制

1研究对象的选取

2群际威胁图片材料的编制

3群体认同问卷和群体认同实验的材料的编制

3.1群体认同量表

3.2 内隐群体认同(SC-IAT)

4群际偏见问卷和群际偏见实验的材料的编制

4.1外显偏见问卷

4.2内隐群际偏见(SC-IAT)

第三章研究一:攻击行为的反应监控的表征

实验1攻击行为的反应监控的表征

1问题提出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四章研究二: 工具性群体关系对攻击行为的反应监控的影响

实验1群体认同对攻击行为的反应监控的影响

1问题的提出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实验2群际偏见对攻击行为的反应监控的影响

1问题的提出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五章研究三:冲动性对攻击行为的反应监控的影响

实验1:冲动性对攻击行为的反应监控的影响

1问题提出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实验2冲动性与威胁性质对攻击行为的威胁探测的影响

实验2a 冲动性与威胁的时间性对威胁探测的影响

实验2b冲动性与威胁的概率对威胁探测的影响

实验3冲动性与认知负荷对攻击行为的反应抑制的影响—工作记忆的视角

实验3a冲动性与认知负荷对攻击行为反应抑制的影响

实验3b基于吞吐量的认知负荷与冲动性对攻击行为的反应抑制的影响

实验3c冲动性与执行功能负荷对攻击行为反应抑制的影响

第六章总讨论

1攻击行为的反应监控的表征

2群体变量对攻击行为的反应监控的调节

2.1群际威胁对攻击行为的反应监控的调节

2.2群体认同对攻击行为的反应监控的调节

2.3群际偏见对攻击行为的反应监控的调节

3个体变量对攻击行为的反应监控的调节

3.1冲动性对攻击行为的反应监控的调节

4本研究的创新意义

4.1在概念上关联了“威胁敏感性”与“威胁探测”

4.2建构并验证了攻击行为的反应监控模型

4.3在研究范式上的新探索

4.4基于群际攻击行为理论和一般攻击行为理论来探讨影响攻击行为的反应监控的因素

4.5重要的新发现及其意义

5研究的局限及未来研究展望

6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展开▼

摘要

攻击行为是一种旨在对另一个人或群体造成伤害的人际或群际行为。如何监控攻击行为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一大问题。威胁探测和反应抑制可能是攻击行为反应监控的两个重要过程。工具性群体关系和冲动性人格特质是影响攻击行为反应监控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从攻击行为理论出发,针对攻击行为反应监控研究的盲点和瓶颈: 第一,攻击行为反应监控过程是否由威胁探测和反应抑制构成尚不清楚;第二,攻击行为反应监控会受哪些关键因素的调节。在详细分析以上瓶颈之原因——攻击行为反应监控的实验范式的桎梏、威胁信息的操纵以及攻击行为的反应监控理论空白的局限——的基础上,本研究借助威胁相关的皮质醇激素指标、ERP的独特优势,结合行为和电生理学的观测指标,从探讨攻击行为反应监控的视角,借鉴一般认知研究中反应监控的实验范式,以自编的群际威胁图片与汉字为实验材料,通过系列实验考察攻击行为反应监控模型与加工机制。最后基于攻击行为的相关理论,探讨较为常见的人格变量和情境变量对攻击行为反应监控的影响。主要发现如下: (1)攻击行为的反应监控由威胁敏感性(即威胁探测)与反应抑制共同预测 (2)在威胁敏感性上,个体对攻击性威胁的敏感性高于象征性威胁的敏感性高于现实性威胁的敏感性。个体对即时威胁的敏感性大于延时威胁。个体对高概率威胁的敏感性大于对低概率威胁的敏感性。概率大小对攻击性威胁的影响最大,且概率越高,对攻击性威胁的敏感性越大。 (3)在威胁敏感性上,高冲动性者威胁敏感性高于低冲动性者敏感性。对于低冲动性者,对象征性威胁的敏感性比攻击性威胁大,比现实性威胁大;对于高冲动性者,对攻击性威胁的敏感性比象征性威胁大比现实性威胁大。对于高冲动性者,高概率条件下被试的威胁敏感性大于低概率条件下被试的威胁敏感性,对于低冲动性者,高概率条件下与低概率条件下被试的威胁敏感性差异不显著。 (4)内隐群体认同增加威胁敏感性,内隐群际偏见增加威胁敏感性,外显群际偏见削弱威胁敏感性。内隐群际偏见对现实性威胁和象征性威胁的敏感性大于对攻击性威胁的敏感性。在内隐外显偏见一致时,对攻击性威胁的敏感性比对现实性威胁的敏感性和对象征性威胁的敏感性更大。而在内隐外显偏见不一致时,对现实性威胁的敏感性和对象征性威胁的敏感性比对攻击性威胁的敏感性更大。 (5)在反应抑制上,攻击性威胁对反应抑制的削弱作用大于象征性威胁大于现实性威胁。高认知负荷条件下,攻击性威胁下反应时快于象征性威胁下反应时,快于现实性威胁下反应时。而在低认知负荷条件下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认知负荷可能会削弱威胁激发的攻击行为。 (6)高冲动性者反应抑制能力比低冲动性者低。认知负荷是削弱高冲动性者反应抑制能力的重要因素。冲动性者反应抑制能力差异与注意保持、转移等有关。行动冲动性与反应抑制呈负相关。无计划冲动性越高,工作记忆容量和抗干扰能力可能越低。认知冲动性越高越可能无法从WM中删除无关信息。在无关信息加工上,一致条件下,低冲动性者删除无关信息的能力比高冲动性者高;不一致条件下,高冲动性者删除无关信息的能力比低冲动性者高。非计划冲动性、行动冲动性和认知冲动均与加工速度有关。 (7)在反应抑制上,高内隐群体认同削弱反应抑制能力。高外显群际偏见对反应抑制有削弱作用。当内隐外显群际偏见一致时,攻击性威胁对反应抑制的削弱作用大于象征性威胁大于现实性威胁。当内隐外显群际偏见不一致时,现实性威胁对反应抑制的削弱作用大于象征性威胁大于攻击性威胁。 综上所述,攻击行为的反应监控由威胁探测与反应抑制共同预测。威胁类型、工具性群体关系(群体认同和群际偏见)和冲动性都是影响攻击行为反应监控的重要因素。首先,冲动性、群体认同、群际偏见及威胁的类型、时间性与发生概率均可能通过威胁感知影响威胁探测水平(ERN)。而且群体认同和群际偏见对威胁探测的影响主要发生在内隐层面,与威胁探测的无意识特征相符。其次,冲动性、群体认同、群际偏见及威胁类型对反应抑制的影响均不是发生在反应抑制过程本身(未出现P3),而是发生在对信息的选择和对无关信息的抑制(P2)上,可能表明反应抑制主要与对威胁的解释和认知归因有关。再次,冲动性与反应抑制的关系与认知负荷有关。无计划冲动性与认知冲动性可能与删除无法信息的能力有关。非计划冲动性、行动冲动性和认知冲动均与加工速度有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