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扎根理论的幼儿园教师“社会--情绪能力”研究
【6h】

基于扎根理论的幼儿园教师“社会--情绪能力”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1.1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1.1.1研究缘起

1.1.2研究意义

1.2概念界定

1.2.1幼儿园教师

1.2.2“社会-情绪能力”

1.3文献综述

1.3.1社会能力的研究概况

1.3.2情绪能力的研究概况

1.3.3“社会-情绪能力”的研究概况

1.3.4对已有研究的评析

1.4研究目的与内容

1.4.1研究目的

1.4.2研究内容

1.5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研究思路

1.5.2研究方法

第2章幼儿园教师“社会-情绪能力”实证研究

2.1.2研究对象的选取

2.1.3研究资料的收集

2.1.4研究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2.2幼儿园教师“社会-情绪能力”研究过程

2.2.1幼儿园教师“社会-情绪能力”开放编码解读

2.2.2幼儿园教师“社会-情绪能力”主轴编码解读

2.2.3幼儿园教师“社会-情绪能力”选择编码解读

2.2.4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2.3幼儿园教师“社会-情绪能力”研究结果

第3章幼儿园教师“社会-情绪能力”内涵阐释

3.1良好的师生关系

3.1.1爱心力

3.1.2关怀力

3.1.3倾听力

3.1.4引导力

3.1.5影响力

3.1.6班级管理力

3.2良好的合作关系

3.2.1沟通力

3.2.2合作力

3.2.3执行力

3.3自我发展能力

3.3.1自我认知

3.3.2专业力

3.3.3适应力

3.3.4决策力

3.3.5研究力

3.4情绪管理力

3.4.1社会-情绪教育力

3.4.2情绪调节力

第4章讨论与建议

4.2.1个体因素

4.2.2非个体因素

4.3幼儿园教师“社会-情绪能力”提升策略

4.3.1个体层面

4.3.2非个体层面

4.3.3其他社会组织层面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近年来频发的幼儿园教师虐童事件,引发了社会的极大关注,频发事件的背后,追朔到幼儿园教师的成长经历、生活满意度、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等,发现与他们的“社会-情绪能力”息息相关。“社会-情绪能力”是幼儿园教师生活适应、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能力。因此,探讨幼儿园教师“社会-情绪能力”实有必要。 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进入到了幼儿园教师真实的工作场景中,通过对幼儿园教师的实地观察与访谈,收集数据资料进行三级编码,构建出幼儿园教师的“社会-情绪能力”基本框架。 通过研究,建构的幼儿园教师“社会-情绪能力”基本框架,包含良好的师生关系(爱心力、关怀力、倾听力、引导力、影响力、班级管理力、良好的合作关系(沟通力、合作力和执行力);自我发展能力(自我认知、专业力、适应力、决策力、研究力)和情绪管理能力(社会-情绪教育力、情绪调节力)四部分。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影响幼儿园教师“社会-情绪能力”发展的因素,个体因素主要体现在自身经历、专业素养、性格特质三个方面;非个体因素主要包括社会认知、政府、幼儿园工作环境等。 基于上述研究发现,为提升幼儿园教师“社会-情绪能力”发展,从个体和非个体层面提出建议策略。幼儿园教师个体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职业观、儿童观;增强社会-情绪发展意识,提高“社会-情绪能力”;政府层面要明确政府责任、完善教师教育制度,推动教师社会-情绪学习;幼儿园层面加强团队建设、重视幼儿园教师“社会-情绪能力”、加强管理合理化;社会层面,合理期待,全面正确认识幼儿园教师,肯定、理解、支持幼儿园教师的工作。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