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社会科学>第十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
第十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

第十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4-11-30

主办单位:中国青少年研究会

会议文集:第十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繁荣稳定、社会文明和谐以及人民幸福安康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大学生是民族复兴和社会建设的生力军和主力军,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稳定的关键时期,因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具有深远的意义.当前,各个高校正在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以下简称"教育活动"),但有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实施的现状、效果、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却鲜有深入研究.已有研究多为空泛的理论分析,或者仅以大学生为对象,缺少从教师角度进行的实证研究,因而不能全面了解当前教育活动开展的具体情况.基于此,本研究以51所高校304名青年教师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当前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式、效果及问题,以期为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参考,挖掘设计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大力加强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与时俱进,创新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
  • 摘要:。本文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透析其存在的主要挑战,借以探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理念转换,并探寻切实可行的培育和践行路径。提出了国家层面——应大力加强和完善法制建设和文化建设,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一硬一软”双重保障;坚持民主、文明的价值引领,以国家富强、和谐促进学生成长;社会层面——应重点塑造、培育舆论环境和道德模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有点有面”外部条件;坚持平等、公正的价值引领,以社会自由、法治引导学生发展;学校层面——应努力探索和尝试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室内室外”两个平台;家庭与个体层面——在家庭教育环节,有效挖掘和利用传统家风与现代风气,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古为今用”传承体系;在大学生自身层面上,应积极推进和结合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理实结合”两种渠道的建议。
  • 摘要:如何在网络社会背景下,有效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机遇与挑战,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由社会认同内化为个体和整个社会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是一个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信仰、价值和行动取向的社会认同过程。网络社会的发展在社会公共性发展、社会主体性发展和社会共识等多方面都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同时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而这些机遇与挑战都与对网络社会中的社会认同的认识有很大的关联。换句话说,转“危”为“机”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们对网络社会的社会认同的本质认识的深化。当然,在正确认识网络社会及其社会认同的特征的基础上,加强公民主体意识。加强与网络社会认同相匹配的社会福利系统、意义系统、行动系统的建设对于重建网络社会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机制具有重要的作用。
  • 摘要:文章介绍了浙江地域性文化影响大学生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状况,根据浙江地域性文化与大学生价值体系建设关系的相关结论,提出了引入地域性文化因子,夯实“传统教育阵地”基础,强化地域典型规范引导,发挥“引导机制”新作用,整合地域性文化资源,提升“实践性教育”,扩展地域性文化网络影响,抢占“自我教育阵地”的推动地域性文化融入大学生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效路径。
  • 摘要:在当前复杂社会形势下,榜样示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如何发挥作用,尤其是如何进一步创新榜样示范方法,不断促进促进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的发展,将是本研究所关注的任务。文章分析了榜样示范的发生机制,总结了榜样示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运用策略,提出了建立全面而丰富的榜样资源体系,重视新媒介运用,加强对模仿学习者的引导的建议。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更何况无论在外部环境上还是在内部条件上,我国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依然面临诸多挑战和考验,因此对相关方式方法的研究依然任重而道远。本研究也将秉承服务青少年成长、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宗旨,继续不断深化和完善研究。
  •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下简称"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社会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核心价值观教育既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内容,伴随着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全过程.通览新中国成立后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历史演进,可以大致得出以下基本特征:第一,随着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与凝练不断清晰,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的科学社会主义向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转变:越来越注重对传统优秀价值、人类共同价值和社会主流价值的融合与统一,越来越注重个人与集体、物质与精神、东方与西方价值的融合与统一。第二,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重点也逐步从价值主义(主要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到价值原则与规范的转换,逐步从抽象走向具体、从本本走向生活。第三,教育方法逐步从传统的灌输式、说教式朝着“生成式教育方式”发展,人们的认识也经历了盲目认同——反思批判——理性认同三个阶段。第四,核心价值观教育伴随着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过程,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是其重要内容和方向,同时也是指导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方法论;群众观点、劳动观点、实践观点、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观点,始终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立场。实践无止境,认识无止境,核心价值观教育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落实、落细,不断增加其实效性。
  • 摘要:本文通过对全国15所高校3124名大学生抽样调查,获得第一手经验资料的基础上,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晓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的正确认知率、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渠道、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及途径的认知共五个方面,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状况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分析,提出了确实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现认知深度,进一步拓宽大学生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渠道,广泛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现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使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知行合一,充分尊重大学生个体差异性,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教育的建议。并在大学生群体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一定的启示意义。
  • 摘要: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迫切需要针对教育现实环境和青年需求,发挥微时代、微传播的优势,选择微传播的路径,研究具体的实施策略。机遇与挑战并存,微时代给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创设了一个全新的教育传播情境,补给了传统教育环境下未能实现的教育功能,针对“微传播模型图”中的五要素,需要着重把握以下策略:传播者的话题策略——设置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互动内容;互联网的平台策略——创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传播平台;受众的范围策略——扩大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受众;注重效果的心理策略——注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心理调试;教育场域的管理策略——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管理机制。
  • 摘要:笔者尝试从动态过程与影响因素探索当代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形成的规律。以及如何塑造青少年的核心价值观,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并提出了基于认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自觉践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于行,利用新媒体,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青少年亲密接触的推进当代青少年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路径选择。
  • 摘要:本研究选择以国内较为流行的美剧和韩剧为例,以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他们观看国外电视剧的行为特征,以及价值观的影响。并提出了发挥团属新媒体作用,引导构建立体化宣传培育格局,加强实践体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建议。
  • 摘要:90后大学生正处于个体价值观体系的生长、形成及其定型期,由于其思想开阔、接受能力强,注重凸显自我、张扬个性,对客观世界容易采取批判、怀疑的态度,在价值选择的不同阶段均表现出较强的冲突性和不稳定性,大学生应正视现实,采取科学的价值认知引导模式;以人为本,建立合理的价值选择协调机制。
  • 摘要:本文就主要通过研究大众化的基础来解决“何以能”,通过研究大众化的目标来解决“为何要”,通过研究大众化的困境来解决“有何困”,通过研究大众化的实现途径来解决“如何做”,并最终落脚于青少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过程中的作用发挥,这主要在于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和社会的未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活力来源,更应当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审时度势,适应时代发展趋势,转换教育模式,既是对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理念与实践的反思与整合,又是对构建科学先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模式的应然诉求与回应。并提出了教师应帮助青少年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多元价值观与文化的辩证互动关系,教师应帮助青少年正确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不同社会思潮的区别的建议。
  • 摘要:本文分析大学生志愿服务情况,大学生积极投身于志愿服务,能够让大学生更好地培育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亲身的志愿服务体验,也能够使他们更好地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将会指导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建设和志愿服务,鼓励他们践行价值追求,积极营造志愿服务引领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风尚,搭建起诸多的志愿服务平台,构建常态化的体制机制,大力开展志愿服务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得更多的大学生投身到志愿活动的队伍中来,引领其用实际行动践行核心价值观。
  • 摘要:本文借助上海市教卫党委2011—2013年《上海大学生思想政治滚动调查报告》的连续性数据来分析上海高校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现状,得出了上海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度整体呈逐年上升积极态势,上海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总体认同度较高与价值体系中各维度内容认同度不均衡并存,以及高校学生中“少数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注度”与“认同度”存在相左现象。从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因此,高校需要进一步强化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少数群体”的关注与引导,逐步提升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各维度的认同。
  • 摘要:文章介绍了新媒体为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了新载体和新机遇的现状,分析了新媒体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的严峻挑战,提出了培养青少年媒介素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策略。随着信息技术的提升和蓬勃发展,新现象、新问题将不断出现,需要青少年教育工作者对新媒体时代的青少年发展和青少年工作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新媒体发展的新趋势,深入研究新媒体对青少年特别是对重点群体的影响以及他们呈现的新特点,深入研究利用新媒体引导和服务青少年的有效渠道和具体手段,深入研究通过新媒体拓展组织动员青少年的新模式,深入研究通过新媒体吸引凝聚青少年的长效机制的建议。
  • 摘要:文章介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其与社会氛围的辩证关系,分析了社会氛围对青年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机制,提出了社会氛围的相对稳定性要求充分运用理论的冲击力量加大宣传力度,社会氛围的从众性要求强化舆论导向凝聚社会共识,社会氛围的渗透性要求营造方法要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社会氛围的渐进性要求营造工作必须持之以恒一以贯之的青年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氛围优化对策。
  • 摘要:青年的价值观影响社会演变过程,具体社会环境塑造青年人格。当代中国青年所处的时代,市场化、全球化、网络化三重叠加,文章就如何在践行核心价值观中生成现代人格,提出了要学会理性比较,在批判中继承,知行合一,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本职做起,现代人格的塑造不是一劳永逸,而是一个长期过程的建议。
  • 摘要:文章介绍了培育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分析了培育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困境,提出了培育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干预,经济困境的解决方法是提高经济地位和加强社会基本保障,政治困境的解决方法是加大政治参与,拓宽利益表达渠道和话语权,文化困境的解决方法是提高文化水平,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同时提出了创新农民工教育的方式:闲暇教育、隐性的动态教育的方法。
  • 摘要:文章通过对青年群体新媒体使用的现状调查,新媒体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现状调查,新媒体影响下的青年价值观现状调查,运用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新媒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运用的路径:加强新媒体阵地建设,提升整体竞争力,创新新媒体活动开展,激发青年能动性,专注核心价值观传播创新。营造良好氛围。总而言之,新媒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的运用既是时代的必然要求,又是共青团自身的发展诉求。因此,各共青团面对新媒体应该不回避,不抗拒,而是主动介入,扎实有效地推进新媒体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工作。当然,新媒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姻又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决非朝夕之功,需要各部门形成合力,多管齐下,真正做到在新媒体中卓有成效地服务与引导青年。
  • 摘要:青年的公益参与既充分彰显了当代中国青年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良好精神风貌,也使得广大青年能够为社会的民主、平等、公正、法治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进而致力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建设。我国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改革步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青年公益在这个大发展的时代是大有可为的。关键在于,青年公益参与的方式方法、产品成果如何与社会的需求相契合,如何用青年公益创新推动社会发展。当前,青年公益参与应基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结合国家发展战略脚踏实地开展服务,而不是好高骛远;同时,也要立足法治中国建设推进公益志愿组织发展,注意用法律手段保障公益志愿参与者的权利,切实激发起志愿者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
  • 摘要:如何面对微信的冲击并利用微信传播工具实施核心价值观教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文章提出了打造微信公众平台,及时、有效推送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组建微信服务队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微素养和微能力,建立健全微信体系,全方位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建议。
  • 摘要:本文通过梳理新生代农民工内在价值观及其外在表现的已有研究成果,总结了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研究的规律与特点,以期探寻之后的发展趋势和重点热点,从引导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方式和消费入手,辅助其建立健康健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摘要:本文分析了价值观的含义和作用,并从文化的冲击和交融分析了多元价值观的文化诱因,分析了多元价值观的冲突与失序,提出以传统文化为根基,以理性选择为方向,以理想信念指引来构建青年多元价值观。
  •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国家和社会关系的变迁,青年群体的思想状况、组织形态、生活和活动形式也发生相应变化,承载着青年价值观教育和引导功能的精神文化产品要想持续有效地发挥作用,亟须在内容、形式、形态、运行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文章分析了当代中国青年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价值观教育载体的精神文化产品的变迁分析,青年精神文化产品的探索性模型,并提出了新时期青年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策略建议:单个产品的分层建设策略,产品组合的多样化建设策略,产品分段运行的参与式合作策略,产品传播的助推和加速策略。作为价值观教育载体,青年精神文化产品的变迁体现了执政党、国家、社会和青年之间的互动关系的变化。新时期青年核心价值观的生成有赖于四者之间持续的、有效的互动,互动的方向由执政党把握和引领,互动的平台由国家主导建设。互动的文化资源散落于社会各个角落,需要以青年为主体的社会新生力量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积极开发、挖掘、整合、传播,促进文化资源转化为精神文化产品,在不断的生产一消费转化中,最终生成社会共享的文化资本,成为整个社会可持续利用的宝贵精神财富。
  • 摘要:促进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是使青少年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在言行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而要实现内化,青少年首先必须得到必要信息的"外部输入"."没有外部输入,人们就无法成为信息传播的受众.不能成为受众,就必然不能采集有关的信息.事实证明,必要和恰当的外部输入对引领全体社会成员不断完善人生理想、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有着重要的作用.转化直接关系到促进青少年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成效,而实现转化需要主客观多方面条件的支撑,是一项艰难的工作。它需要人们从优化社会环境、甘于“虚”功“实”做、提升转化能力等多方面做出艰辛的努力。转化其实是一种需要很强创造能力的工作,且无更多现成路可走。这就需要人们分别结合各地、各领域的实际情况进行探索和创新。转化的能力来自于人们的探索和创新。因此,要不断提升转化能力,既需要发挥专家队伍的力量,也需要集中和吸纳民间的智慧。
  •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小学教育途径方法实验研究”子课题组,从2012年9月开始,试图通过各种尝试和探索,采取多种形式载体、方法,努力提高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并提出了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小学教育要注重针对性和持续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应加大学校、家庭及社区的良性互动,充分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载体、方式可显著提高融入教育效果的建议。
  • 摘要:本研究选取农村青少年为研究对象,以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官店镇为调查地点,并遵循自下而上的研究取向,研究农村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实然”,突破以往研究中只从自上而下的视角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然”的局限,从农村青少年自身的理解出发,考察当地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认知状况。,在加强农村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上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应充分考虑农村青少年性别、年级、生活环境等不同群体的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价值宣传教育。其次,应该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及意义的把握,采取多样化的宣传教育形式。最后,应加强农村青少年的基本政治素养,牢固树立个人与国家、社会是不可分割的关系的思想观念,帮助其构建从个人到人际交往再到社会关系的认知模式。
  • 摘要:本文拟对近年来国内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分析,以期对该研究的进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未来趋势有一个初步的判断.笔者运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对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领域的文献增长情况、期刊发文分布情况、作者发文量与作者群、研究方法和研究热点及其变化情况作了系统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第一,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领域的文献增长和发文分布来看,研究成果逐步增多、发文期刊水平较高且表现出一定集中趋势。从2005年到2007年,该领域文献的文献累积率波动大、不稳定;从2008年到2011年,发文量呈现逐步增加的态势,文献累积率开始趋于稳定;而从2012年到2013年,“爆发式增长”的文献积累数反映了该领域的研究开始进人研究发展期。国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文献发表的刊物水平相对较高,且主要集中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域。第二,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领域的作者发文量及合作情况来看,核心作者群未形成,合作度较高。该领域只发表一篇论文的作者数高达1255人,占作者总数的92.14%,远高于洛特卡定律中的60%这一比例。系统、持久的研究相对较少,不断有新鲜血液输入该领域的研究队伍,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仍需要长时间的培育。总体来看,该领域的作者合作率均维持在20.00%左右,合作度在1.20人/篇左右,合作度尚可,发文作者较为重视合作。第三,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方法来看,重视定性研究方法,忽视定量、实证研究方法。该领域的实证方法运用较少,运用定量、实证分析方法的论文占总发文量的比例很低,说明该领域的研究者需引进更多实证研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第四,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内容来看,培育和大学生一直是研究热点,研究内容逐年深人。“培育”和“大学生”一直是贯穿九年的研究热点,该领域的研究者较为关注大学生群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并且可以判断未来该领域的研究重点依旧会集中在这两个方面。而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研究热点出现,说明该领域的研究能够与时代热点较好结合,并在研究内容上不断深入。
  • 摘要:青少年学生时期是理想信念启蒙、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工作.引导青少年树立和坚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国梦的理想信念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共青团最集中、最鲜明的要求,是共青团工作的时代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共青团要做好青年思想引导工作,必须站在理想信念的制高点上,帮助广大青少年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共青团要增强青少年学生政治理想信念教育引导有效性,建议:健全引导内容体系;建立专业的引导队伍;探索共青团学科建设和少先队学科建设;探索党团队课进课表等。
  • 摘要:在目前多元价值观冲击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和意义不言自明。尤其是在青年学生中意义就更加重大。因为,现在的青年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在家庭里往往处在核心地位,父母的娇惯、亲人的包容易于使他们形成以自我中心的行为习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往往从自我出发,不懂得体谅、宽容和奉献,这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是不利的,因此,论文教学设计的核心思想是将课程的学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为一体。让学习者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核心价值观目标变成学生学习过程的自发行为。论文研究中仅仅提供了教学设计的方案,教学设计效果的实证研究应该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 摘要:从当今中国的现状而言。造成经验世界与道德世界之间这种背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纠结,也有现实的无奈,应从体制、机制上保障反腐败斗争的常态化,从宏观层面按照社会主义的道德理性构建经验世界;提升公众的社会公德素养,为青少年营造一个能够支撑道德理性的经验世界;强化青少年对道德世界的理性认知,通过思想灌输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
  • 摘要:在自媒体时代,青年群体的聚集方式、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对共青团的青年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面对这样的挑战,共青团必须把握自身优势,研究如何有效实现对青年群体价值观的引导。并提出了着力打造团组织的自媒体阵地,开展多样化、个性化的活动与服务,创新团建形式,重视网络虚拟组织及青年社会组织,开展公益活动,培养青年社会责任感,打造高素质的团干部队伍,发动社会力量,利用偶像名人的“粉丝效应”,持续开展青年价值观研究的建议。
  • 摘要:本文选择以广东省的大学生作为“国家认同”的研究对象。这主要是由于作为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广东省地处沿海,毗邻港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广东省的青年具有经济条件较好、接受外来文化和思想影响较多、现代化程度比较高等特点。笔者建议可以从微观到宏观,从物质基础到抽象理念,通过构建与完善多层次、多维度的青年引导体系,来增进当代中国青年群体对国家与民族的认同感。并提出了以“中国梦”为内核,构建引导青年的产品供给体系,以“增进青年福利”为基础,夯实青年国家认同的物质基础,以“仪式教育”为切入,强化青年的国家观念,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脉,强化青年的民族血脉意识,以“畅通诉求”为渠道,培育现代公民参与国家治理的意识的建议。
  • 摘要: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而言,就需要不断加强他们对中华民族文化、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和谐文化的理解、体验、反思和批判,在不断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整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一方面,要通过分析掌握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认同特点、现状,针对性地加强中华文化认同教育,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又需要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文化化人”目的。
  • 摘要:志愿服务的实践在推进民主化进程、促进社会发展以及经济增长方面都体现出其独特的价值。针对目前北京市的青少年志愿者存在的志愿服务理念不彰、缺乏统一有效的志愿服务协调机制、志愿者权益保障不力、志愿服务促进措施缺乏、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示范等诸多问题,作者认为有待通过志愿服务法制化和创新治理举措来规范和保障志愿服务中的社会关系。并提出了修订北京市志愿服务立法的相关规定,改善项目建设环节,改善招募环节,改善培训环节,改善激励表彰环节,加强监管体系建设,完善合法权益保护制度,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打造各尽所能的筹资渠道,将青年汇打造成为青少年志愿者开展服务的重要阵地的建议。
  • 摘要:文章介绍了培育当代新青年,就是要引导广大青年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积极走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列,牢固树立中国梦远大理想,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用向上向善的精神风貌和在各行各业创新创业创优的扎实业绩,勇挑时代赋予的重任,体现新一代青年对国家和民族的理想与担当。并提出了引导青少年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强基固本、凝魂聚气的战略工程、基础工程;引导青少年掌握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途径;把在青少年中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抓常抓细抓长的引导方向。要深入开展“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开展青年岗位能手、“创青春”等岗位建功、创新创业创效活动,让青年在对国家发展成就的感受中,在自身增长才干、创造业绩的体验中,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要持续深化希望工程、青年志愿者、青年文明号、保护母亲河、手拉手等品牌活动,广泛开展“光盘行动”、文明出行、垃圾分类、节水节能等“微公益”活动,引导青少年以实际行动走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列。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