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安阳石窟艺术研究——从艺术图像到佛教意象
【6h】

安阳石窟艺术研究——从艺术图像到佛教意象

代理获取

摘要

本文选择北朝晚期(东魏、北齐)到隋初邺城地区石窟群之一安阳石窟艺术为研究对象,以特定的历史、文化、地域等环境下安阳石窟艺术生成与发展状态为主线,结合周边地区佛教艺术生态和佛教文化传播及几位高僧的弘佛活动展开研究。以揭示出安阳石窟艺术中包含的“共性”与“个性”。也由此引发出对相关佛教艺术问题进行讨论。安阳石窟群计有五个窟,分布两处:一处是位于安阳西南方30余公里的宝山大住圣窟和岚峰山大留圣窟;另一处是距宝山约5公里处龟盖山南麓的东、西、中三窟,被学界称为“小南海石窟”,五个窟先后开凿于东魏、北齐、隋代。安阳石窟群文化遗存,自20世纪30年代起,就引起了中外学者的注意。陆续有研究者对其进行调查、观测、研究。其中,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编撰的《宝山灵泉寺》是比较重要的考察报告。迄今止,对安阳石窟作整体文化艺术研究尚属起步,本文是一种尝试。四年来,笔者对安阳石窟遗存进行了十数次的考察、记录、调研,获取了大量详实的有关文献资料。首次对安阳石窟总体(文化)艺术进行探索式研究,并尝试把本文研究引向多元与深入。
   本研究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基本论述了本文选题的学术意义和研究范围、艺术分期和主要研究方法、研究现状等,大致提出了研究思路与基本观点;第一章论述了安阳石窟群的地理环境与历史背景,文化传承与宗教氛围,概述了安阳地区历经了殷商、曹魏、后赵、前燕、东魏、北齐六朝在此或周边建都的历史,阐明了“邺城”地区文化的作用与影响;第二章记述了安阳五个石窟(寺)的分布、遗存概况,对石窟艺术进行了分类:第三章论述了东魏、北齐、隋代安阳石窟艺术的题材内涵与形式,对其中罕见的艺术图像作了突出展示与分析。同时,将石窟艺术与艺术思维、佛教经义等方面进行了综合与专题研究;第四章涉及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将安阳石窟艺术与佛教形象、审美意象、佛教美学、象征文化等结合起来探讨;另一方面通过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影响,介入对安阳石窟艺术与相关佛教艺术的联系作了探讨,概述了多种条件下形成的“安阳样式”;最后部分是结语,综述了安阳石窟艺术的主体面貌与学术价值,对其迥异艺术图像如北齐石塔、“白佛”像、禅观像、刻经、成组神王,传法圣师图、七佛等作了不同层次的论述。本文又将安阳石窟艺术的过渡性、地域性、多元性予以提示,旨在对其给予适度的艺术定位与价值判断。
   本文认为,安阳石窟艺术是邺城地区石窟艺术体系中比较重要和特殊的艺术现象,它浓缩了中国石窟艺术从北魏向唐代过渡的概况;它与响堂山、天龙山等石窟艺术共同起到承前启后、孕育新生的作用,并以自成一体的内涵与形式展示出独特的品格与价值。其中,以僧稠、灵裕等为代表的禅宗、华严、净土、三阶等思想意识,不仅为此后诸宗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还对安阳地区与邺城地区诸石窟艺术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安阳石窟艺术在佛教文化和佛教艺术方面,以及在艺术形象和创造思维等方面,均体现出多元与唯一的并存,内涵与形式的统一。其中,新的内涵与形式值得研究者继续展开深入研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