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黄斑部形态与功能的研究
【6h】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黄斑部形态与功能的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第一部分:
   目的:研究不同病变程度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的黄斑区视功能和视网膜厚度之间的关系。
   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41例(78眼)行横断面研究,进行黄斑区功能和形态的定量检查,包括最佳矫正视力、黄斑区光敏度和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用MP-1微视野仪检测黄斑区光敏度和固视状态,用OCT检测黄斑视网膜厚度。依据患眼的病变程度进行分组:无黄斑水肿组(NE组)31眼,非临床意义黄斑水肿组(NCSME组)26眼,有临床意义黄斑水肿组(CSME组)21眼。
   结果:从NE组到CSME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明显增加(P≤0.003),而视网膜光敏度显著下降(P<0.05)。视力在CSME组有显著下降(P<0.001),但在NE组和NCSME组之间无明显改变(P>0.05)。在CSME组,黄斑区光敏度、最佳矫正视力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均有相关性(r=-0.465,P=0.034;r=0.599,P=0.004);而在NE组和NCSME组中无相关性。在NE组和NCSME组中最佳矫正视力与黄斑区光敏度有显著相关(r=-0.803,P<0.001;r=-0.587,P=0.002),在CSME组中无相关性(r=-0.374,P=0.095)。
   结论:OCT和MP-1是评价糖尿病性黄斑水肿黄斑区形态和视功能改变的有效检查手段;两者结合能更准确地诊断黄斑水肿的存在。黄斑水肿的早期,MP-1较中心视力能更敏感地发现患者视功能的改变。MP-1可通过反映视网膜内外层神经联系的程度,对预测DME治疗后的视功能有一定的价值。
   第二部分:
   目的:检测重度非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行格栅样光凝联合广泛视网膜光凝前后黄斑视功能和厚度的变化,并研究其相关性。
   方法:对28例(36眼)重度NPDR患者行最佳矫正视力、眼底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OCT和MP-1微视野检查,分为合并有临床意义黄斑水肿组和无临床意义黄斑水肿组。所有患眼行黄斑格栅样光凝联合广泛视网膜光凝治疗。在治疗3月后分别比较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和黄斑区光敏度的变化。
   结果:1、两组患者视力在光凝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2、有临床意义黄斑水肿组患者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和光敏度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3、无临床意义黄斑水肿组患者黄斑区光敏度较前有明显下降(P<0.05),而视网膜厚度无明显改变(P>0.05)。4、两组患者视网膜光敏度变化与视网膜厚度变化无明显相关性,而最佳矫正视力变化与黄斑中央厚度变化有显著相关性。
   结论:黄斑格栅样光凝联合PRP治疗对合并有临床意义黄斑水肿的重度NPDR患者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和视功能无明显影响,但对不合并临床意义黄斑水肿患者的黄斑区视功能有一定的损伤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