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网络环境下的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6h】

网络环境下的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新视角

2 网络环境下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概述

2.1 网络环境概述

2.1.1 网络环境的构成要素

2.1.2 网络环境的特征

2.2 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

2.2.1 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教育

2.2.2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2.2.3 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

2.3 网络环境和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

2.3.1 高校网络环境的发展情况

2.3.2 网络环境下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必然性

3 网络环境下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特点

3.1 教育目的的特点

3.1.1 教育目的政治性

3.1.2 教育目的隐蔽性

3.2 教育环境的特点

3.2.1 教育环境的虚拟性

3.2.2 教育环境的动态发展性

3.3 教育主体关系的特点

3.3.1 教育主体的平等性

3.3.2 教育主体的互动性

3.4 教育信息的特点

3.4.1 教育信息的开放性

3.4.2 教育信息的丰富性

3.5 教育效果的特点

3.5.1 教育效果的及时性

3.5.2 教育效果的广泛性

4 网络环境下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面对的挑战

4.1 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受到质疑

4.1.1 多元化的意识形态冲击着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

4.1.2 网络核心技术薄弱冲击着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

4.1.3 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冲击着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

4.2 传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模式受到挑战

4.2.1 对教育手段的挑战

4.2.2 对教育内容的挑战

4.2.3 对教育形式的挑战

4.3 教育者受到挑战

4.3.1 教育者教学理念受到挑战

4.3.2 教育者权威的弱化

4.3.3 教育者素质受到挑战

4.4 受教育者受到挑战

4.4.1 受教育者思想观念面临挑战

4.4.2 受教育者学习方式面临挑战

4.4.3 受教育者学习环境面临挑战

5 网络环境下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对策

5.1 加强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的网络阵地建设

5.1.1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

5.1.2 加强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5.1.3 加强校园网络的管理监控

5.2 创新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模式

5.2.1 网络与传统相结合的教育形式

5.2.2 与时俱进的教育手段

5.2.3 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内容

5.3 紧跟网络前沿优化教育队伍建设

5.3.1 转变教育者的观念

5.3.2 学习现代化教学手段

5.3.3 提高教育者的综合素质

5.4 重视网络环境中受教育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5.4.1 主动转变思想观念

5.4.2 主动适应学习环境

6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当今时代,网络的地位非常重要。它的发展和普及,潜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意识,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行为。在我党召开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同志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的本质。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维护我国民众意识形态领域的团结稳定。我党开展一切工作的重心,即始终坚持做好民众的意识形态工作。高校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为祖国培养人才,是构筑和谐社会的脊梁,是建设繁荣祖国的中流砥柱。必须不负使命,努力做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工作。网络在教育领域应用的普及,为教育活动提供了便利,也对高校顺利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构筑了障碍。因而,在网络环境下,在社会与时俱进的要求下,必须深入探讨高校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问题。
  本文首先梳理了网络环境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概念,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以网络环境为研究角度,依据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现实情况,分析了网络在普及发展的阶段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系,总结出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在网络环境中形成的特性。通过梳理其特性,发现在新的环境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基础的主导地位、教育的模式和教育的主客体都面临着巨大的考验。本文通过广泛查阅资料,剖析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在新形势下的现状,总结其时代特征,明晰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窘境,从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四个方面,提出了参考性的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