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奥兰多》中的性别身份研究
【6h】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奥兰多》中的性别身份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答辩决议书

致谢

Introduction

0.1 Virginia Woolf and her Orlando

0.2 Literature Review

0.3 The Rationale of This Study

Chapter 1 Gender Performativity, Cross-dressing and Masquerade

1.1 Judith Butler’s Theory of Gender Performativity

1.2 Cross-dressing and Masquerade as Gender Performances

Chapter 2 Gender Identity in Orlando

2.1 Androgyny in Orlando

2.2 Orlando as the Changing Subjectivity

2.3 Costume and Cross-dressing in Orlando

Chapter 3 Conjunctions of Gender and Other Axes of Identity in Orlando

3.1 Conjunction of Gender and Sexuality in Orlando

3.2 Conjunction of Gender and Race in Orlando

3.3 Conjunction of Gender and National Identity in Orlando

Conclusion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奥兰多:一部传记》常被解读为一部关于异装癖、双性同体和女性同性恋的作品。在小说中,弗吉尼亚·伍尔夫提出的中心问题是“自我”当中究竟有多少是不可改变、本质上属于我们自己的?通过描写双性同体、性别多态、经历变性的奥兰多,小说呼应了当代酷儿理论家们关于性别具有不确定性的看法,解构了那种对于相对固定、不可改变、互补而又对立的两个性别的普遍认同。
  本文运用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操演理论及异装、变装等相关理论,分析伍尔夫对相互关联的性别、种族和国家问题的观点,揭示性别并非天然和稳定的,而是由社会规范建构的。论文针对小说所体现的性别操演现象进行详细分析,包括小说中的双性同体现象、主人公奥兰多不断变化的主体性、服装作用及异装现象。此外,还讨论小说中反映的社会性别与其他身份轴线的交叉联系,包括性别与性欲、性别与种族、性别与国家身份的关系。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性别身份本身具有流动性、情境性;社会性别不能与其他身份轴线如生理性别和种族等隔离起来进行讨论。
  对《奥兰多》进行酷儿理论框架下的解读,旨在思考二十世纪初英国公众所关注的同性恋、国家与种族等主要社会问题,揭示了人们的性别身份具有流动性、情境性、关联性这一特征,为当代社会中的我们挑战异性恋霸权、消除性别歧视和偏见、构建和谐包容的社会氛围提供思考的空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