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癌胚抗原相关黏附分子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作用研究
【6h】

癌胚抗原相关黏附分子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作用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缩 写 词 表

绪论

参 考 文 献

第一部分 CEACAM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水平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 考 文 献

第二部分 CEACAM1在乳腺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 考 文 献

第三部分 CEACAM1在乳腺癌血管新生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 考 文 献

全 文 小 结

一、本研究发现:

二、本研究的创新点:

三、本研究不足之处: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目的:1、研究CEACAM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2、探讨CEACAM1在乳腺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3、探讨CEACAM1在乳腺癌血管新生中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1、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乳腺癌组织、癌旁正常组织和乳腺良性疾病组织CEACAM1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术后病理资料的相关性;2、通过ELISA法检测乳腺癌细胞培养上清中可溶性CEACAM1水平;3、免疫荧光技术检测乳腺癌细胞膜结合型CEACAM1表达水平;4、运用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CEACAM1在乳腺癌细胞表达情况,并与正常乳腺上皮细胞比较分析;5、构建CEACAM1过表达载体,通过瞬时转染法在内源性CEACAM1低表达的细胞中过表达CEACAM1;6、进行体外侵袭和迁移实验,检测CEACAM1对乳腺癌细胞侵袭力和迁移力的影响;7、CCK-8细胞增殖实验检测CEACAM1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8、利用免疫荧光技术及western blot检测CEACAM1对乳腺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标志物及细胞内信号通路的影响;9、免疫组化法检测乳腺癌血管新生情况,通过计算微血管密度(MVD)分析其与CEACAM1表达的相关性;10、通过体外血管生成实验,观察CEACAM1对乳腺癌细胞促血管新生能力的影响;11、ELISA法检测CEACAM1对乳腺癌细胞分泌VEGFs的影响。
  结果:1、免疫组化结果表明,乳腺癌组织CEACAM1染色强度明显低于癌旁正常组织和乳腺良性疾病组织;2、乳腺癌细胞(BT549,Hs578T,MDA-MB-468,MDA-MB-231,T47D,MCF7)培养上清可溶性CEACAM1水平均低于正常乳腺上皮细胞(MCF10A);3、免疫荧光检测结果表明,乳腺癌细胞膜结合型CEACAM1表达强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细胞;4、mRNA和蛋白水平检测结果提示,乳腺癌细胞CEACMA1的表达水平同样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细胞;5、伴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组织CEACAM1免疫组化染色强度明显低于不伴有淋巴结转移者;6、细胞水平检测结果表明,高侵袭潜能的乳腺癌细胞CEACAM1 mRNA表达明显低于低侵袭或正常乳腺细胞;7、体外侵袭和迁移实验表明,过表达CEACAM1可明显降低乳腺癌细胞BT549和Hs578T的侵袭和迁移能力;8、Western blot检测发现,CEACAM1可引起 MMP2/TIMP2平衡和E-cadherin/N-cadherin平衡改变;9、CEACAM1可下调STAT3和Smad2磷酸化,但不影响总STAT3和Smad2的表达;10、乳腺癌组织微血管密度(MVD)与CEACAM1表达明显负相关;11、过表达CEACAM1的乳腺癌细胞BT549促HUVEC细胞成管能力明显减弱;12、过表达CEACAM1后乳腺癌细胞BT549分泌促血管生成因子VEGF-A明显减少。
  结论:1、乳腺癌 CEACAM1表达水平明显下调;2、CEACAM1可通过调控MMP2/TIMP2和E-cadherin/N-cadherin平衡,以及诱导EMT逆转进而抑制乳腺癌侵袭和迁移能力;3、CEACAM1通过下调乳腺癌细胞分泌VEGF-A进而抑制乳腺癌血管新生。4、综上,CEACAM1在乳腺癌中可能起到抑癌的作用,因此逆转乳腺癌细胞CEACAM1表达可能成为一个新的治疗策略。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