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突发危机中非官方正能量信息的挖掘与传播研究
【6h】

突发危机中非官方正能量信息的挖掘与传播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3 研究内容与研究问题

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5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1 文献综述

2 理论基础

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突发危机中非官方正能量信息的概念界定

1 非官方正能量信息的界定

2 非官方正能量信息的维度与测量类目

3 非官方正能量信息的结构维度模型

4 本章的研究结论

第四章 突发危机中非官方正能量信息的传播演化

1 非官方正能量信息的数据挖掘

2 非官方正能量信息的词库构建

3 非官方正能量信息的演化分析

4 本章的研究结论

第五章 突发危机中非官方正能量信息的影响因素

1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2 研究方法

3 数据分析

4 本章的研究结论

第六章 突发危机中非官方正能量信息的传播策略

1 非官方正能量信息识别系统下的议题设置

2 非官方正能量信息演化路径下的分步传播

3 非官方正能量信息传播影响机制下的环境优化

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1 研究结论与启示

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经历与学术成果

声明

展开▼

摘要

近年来,突发危机作为自然灾害、道德治理、城市管理和法制建设等社会问题的外化表现,正呈现出日益常态化的发展趋势。仅2015年上半年期间,我国就爆发了3000多件重大公共突发事件,涉及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四大类突发危机,给我国的社会结构、经济体制和意识形态均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广泛普及,原本处于主导地位的官方媒体,在信息传播、舆论引导和社会影响力方面受到了互联网媒体的强烈冲击,使突发危机的非官方传播呈现出传播速度更快、信息自由度更大、舆论倾向负面化和信息长尾效应更显著等特点,此时,如能在网络危机传播中有效汇聚起大量的正能量信息,对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是非判断、风险认知、积极情绪及互助行为,促进危机势态的理性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在实际的突发危机中,非官方正能量信息不仅数量有限,且信息的传播效果仍表现较弱。因此,突发危机中非官方正能量信息的挖掘与传播更应该得到我们的关注,究竟什么样的信息才能称作为非官方正能量信息?如何从海量的非官方信息中识别与发现正能量信息?这些信息在危机发展过程中会形成怎样的演化态势?影响其波动的核心因素又有哪些?我们该如何优化传播策略以充分发挥正能量信息的社会价值?这些都将是本次研究主要探讨的问题。
  研究问题(一):突发危机中非官方正能量信息的概念界定。鉴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的相关理论成果,从传播伦理、受众认知、社会情绪和媒介效果等理论视角,丰富“突发危机中非官方正能量信息”的科学定义,并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构建4个结构维度和12个测量类目之间的关系图谱,最终形成“突发危机中非官方正能量信息”的概念模型。
  研究问题(二):突发危机中非官方正能量信息的传播演化。以“上海外滩踩踏事件”的30天47019条微博数据为例,采用文本挖掘、分词算法和短语匹配技术,从12914个核心主题词中获得含有正能量信息的关键热词783个,在对该事件网络信息的生命周期进行4阶段(爆发期、蔓延期、缓和期和长尾期)划分基础上,分析非官方正能量信息在整个危机发展过程中的演化态势,从中归纳得到非官方正能量信息在道德性、认知性、情感性和行为性维度下的传播规律和阶段性特征。
  研究问题(三):突发危机中非官方正能量信息传播的影响因素。以“基于社交媒体的危机信息传播理论”(SCCM)为框架,构建影响非官方正能量信息传播的研究假设和研究模型。以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故安全和民生司法4类危机事件的226093条微博数据为例,通过文本挖掘、数据清理与关键词提取,对含有正能量信息的2949个关键词进行聚类和词频统计,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相关性分析方法,在验证研究假设的基础上,总结出危机事件属性、信息内容属性和媒介参与属性对非官方正能量信息传播的作用。
  研究问题(四):突发危机中非官方正能量信息的传播策略。根据研究问题(一)的概念界定,构建非官方正能量信息的识别系统,挖掘正面议题,优化信息结构;
  按照研究问题(二)的演化阶段分析,提出官方媒体、第三方组织机构和网络社交用户共同参与的分步式传播路径;
  依据研究问题(三)的影响因素分析,建立符合其传播规律的信息治理方式,培育有利于非官方正能信息传播的社会心态和信息环境建设,为促进突发危机中非官方正能量信息的传播提供可供参考的策略与建议。
  本文作为“非官方正能量信息传播”领域的有益探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果,但在案例样本的选取范围、文本挖掘的时段性、数据分析的技术方法等方面仍存在着不足之处,有待于在今后研究中做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